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旧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以“关系本位”为基础的血缘伦理,而非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契约伦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是靠“官本位”,而非民本;传统社会的基本精神为实用主义,而非实践标准.以上三点成为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文化阻滞力”.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在近代社会中,由于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人一度以西学中的“民主”与“科学”价值观取代了儒家思想,致使儒学只在海外得以零星保存和发展。随着海外华人社会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取得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学的价值观又得到重新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儒学人文主义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仁”、“恕”观念与全球伦理中的“金规则”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全球伦理是近些年来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构建全球伦理需要从不甩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价值体系的困境和嬗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选择使集体主义价值体系难以维系,并且在理论宣传和实践、传统体制内外出现了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相反的价值观。双重价值标准导致社会经济行为的无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重建规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准则是规范价值重建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任剑涛(中山大学博士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指的是以儒家伦理为观念架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社会依托,予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的道德抉择以导向性作用的伦理体系。在此,讨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当代处境,问...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构建健康、科学、奋发向上的、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伦理价值观,同时,也要坚决抵制消极的、反科学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伦理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天强 《人文杂志》2007,1(3):20-25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号召、鼓动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以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目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也从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代表全人类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观逐渐代替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英雄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是代表各种文化和各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的英雄主义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色彩和民族个性的并能相互尊重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英雄主义和其他众多主义一样,多民族、多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趋向统一的英雄史观永远是一对矛盾。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总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并以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方法就是宣扬英雄主义的理念,塑造感人的英雄形象,以确立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的强势以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多种价值观的共存,强调各种价值观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英雄形象是正在强盛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仅有其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且必须以本国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基于此,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传统文化网络与作用机制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三者融为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与伦理道德基础,从这种新发展观所产生出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既不同于西方式的也不同于日本式的市场经济,它的性质由其与社会主义原则、中国文化特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规定,作者把它称之为“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论儒家乐论的伦理政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道德之盛衰,因而察乐可以知政。儒家认为礼和乐都具有治国经邦之功能,但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儒家重视乐的伦理价值和政治教化功能,认为乐“通伦理”,可以培育人崇高的道德精神。儒家乐论蕴涵的文化特性对当代民族精神家园之构建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谭良啸一、曹、葛毁誉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提倡人最高的需要是道德需要,最大的价值是道德价值。在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它要求后者服从前者,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此,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就具有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从经济和伦理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经济伦理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价值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坚持继承、创新的态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府引导与经济主体参与相结合,加强法制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都需要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源动力与源头活水,总有一种作为动力和规范性的文化力因素在起着推动和价值导向作用,这种文化力因素就是该国家和民族在她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优良传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成果,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准,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之道”的理想入格塑造提高人…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王佃利,刘宗贤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所以又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形成,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仁学思想的价值导向,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社会倾向性。本文拟对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作一分析,以说明孔子仁学价值体...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且结构复杂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克服中国元素少、只注重文献诠释而忽视对"活着"的传统的考察等倾向。儒学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注重从文本到现实,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脉络,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继承和弘扬儒学的道德自觉等精华,要以确立现代法权人格为前提,凝练核心价值观应着力于人格的修养与社会正义的互动,儒学传统中的仁爱、和谐、责任、自强等理念可以与公正、民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表现为宗教与政治合一、人事与天理合一、宇宙意识与价值观念合一、伦理与天道合一、人性与天性合一等五种主要特征。董仲舒全面继承这一传统思想文化,并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使之达到一个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8.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其核心就是价值观转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型价值观,它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指向格格不入,正在经受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新文化的价值取向则为“创造”,人的最高本质、道德的最高意义,乃是自觉的创造。从前者到后者的转换,是中国新世纪价值观重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信仰危机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大变革而产生的,是对传统价值观、社会道德伦理和传统文化的反叛。目前,我国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价值观模糊、道德失范和信任崩塌。信仰危机的产生是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由于我们在推进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否定和抛弃了传统文化,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构建,使之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