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冲突日益显露,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福建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了解与剖析当前福建省企业内部用工环境和外部用工环境的现状,提出福建省企业用工环境存在的工资水平低、劳动时间长、住房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政府及员工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以有效地突破缺工问题,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  相似文献   

2.
由宏观经济指标组成的量表不能反映造成组织体面劳动差异的原因。本文构建的基于社会心理视角的制造业员工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由工作收益与保障、工作强度与压力、工作社会关系、工作自主与成长、社会对话权利组成。经过实证检验,该体系对产业管理组织和企业切实提升就业质量,缓解制造业用工矛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在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劳动力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加强对企业劳动力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便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的零工经济具有用工方式灵活化、关系主体多元化、从属关系技术化、实现过程数字控制化等特点。零工经济在推动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的同时,也面临平台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控制劳动者、零工从业者劳动权利保障诉求无法满足、零工经济去技能化趋势加剧、对生产领域用工的挤出效应可能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等现实困境。为了推动零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包容的态度深化认识,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自治、法律保障、行业监督、社会共建的零工经济劳动保障新生态。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价值论理论阐述与现实需要之间明显存在一系列差异,突出表现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服务劳动和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按要素分配是否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丰裕性前提是否合理等方面.这种理论不能及时满足实践需要的状况,只能通过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来解决.这些差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包括人们认识观念的变化.为此,我们需要对劳动价值论的创立目的、方法、实质内容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劳动雇佣的管道化、从属性较强等特点相比,平台经济时代用工关系具有开放性、从属性淡化等特点,使得传统劳动法制难以完全覆盖和适用于平台用工关系。但究其本质,平台从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依然存在着身份从属与经济从属等特性,且平台企业对从业者在承接和完成派单工作任务过程中具有监督、管理等权利,以及利用算法对其工作与收益进行控制、分配等特点,这使得平台企业与传统劳动雇佣一样,都是作为资源与资本的占有方对从业者具有绝对强势与优势地位,从业者的弱势地位与处于被控制状态明显,因而并没有改变用工与被用工的基本逻辑,由此决定了在平台用工情况下,传统劳动法的实施与适用逻辑依然充分有效。将平台用工纳入劳动法调整与规范范围,符合劳动立法的基本宗旨与制度建构的法理逻辑。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既影响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又影响非全日制就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非全日制工的范围、合同形式、劳动基准法适用、规章制度参与权、平等待遇、工作时间和超时加班、非全日制工与全日制工的转换等方面的规定值得借鉴.我国应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以推动社会就业的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9.
嵌入式宗教是指宗教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宗教生活受到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傣族的宗教是一种典型的嵌入式宗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有不同的互动和关联,并呈现出神职人员的非职业化和信众宗教生活中的超验目的与现实诉求合二为一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浩 《南方论刊》2011,(9):72-7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劳动用工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签订用工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企业方和员工方共同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证;必须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落实职代会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评议监督权,以职代会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必须履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规范用工,按时发放工资,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提供劳动保障,关心员工、解决其思想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以人文关怀,尊严劳动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为导向,努力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浓厚氛围,才能构建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建设幸福华达,使华达人生活得更幸福。  相似文献   

11.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的宏观背景下,针对民事"执行难"问题,在多年实践探索和顶层设计互动的基础上出台的。该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在操作、司法、道德、制度等层面带来正面的社会效应。这些效应受到该制度在法院系统内的实施效果、法院系统内外的联动水平、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诚信文化的建设成效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社会效应的扩张需从确保制度实现、构建诉讼征信系统、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培育四个层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社会福利建设中存在着由于民族福利制度自身功能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以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经济社会制度及福利文化传统之间的制度冲突为发生基础。制度冲突尽管以有限理性与制度变革为生成根源,但其风险化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民族福利建设过程中维护了合理的民族权益。因此,风险的规避在于根据确保民族合理权益的原则进行制度协调,改进民族福利制度。当前,尤其要据此原则将民族福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市场化、平等化改进,以化解其现实风险。  相似文献   

13.
论交易成本与社会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社会信用的理论溯源,揭示了其本质其实就是社会诚信。在考察了社会信用与制度、交易成本的关系后,本文指出了反思当代伦理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单位制度在其变迁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整合与控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这是当前社会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会逐渐地弱化,国家与单位两极构造所形成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会松动和逐渐消逝,但是,这种以单位组织为主导的基本结构格局在短时期内还不会彻底改变,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并存、两种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并存、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彻底重组建立在这种基本结构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国城市社区的整合与控制机制的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因势利导地顺利实现中国单位制度的创新与变迁。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使劳资关系走向平等化,劳资双方的博弈使两者的权益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则由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以社会福利政策的形式来执行,使劳、资、政三方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换来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为全民福利国家的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建构和谐社会的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社会学试图通过推进社会生活理性化和制度化实现和谐社会的追求, 并为实现这个追求建立了许多理论学说和社会重建方案。但是, 现代社会学不够重视社会生活的感性基础, 忽视社会理性化和制度化的感性前提与根据, 以致关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些方案流于逻辑形式。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理性化与感性存在的矛盾十分复杂,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广泛存在, 应当认真吸取现代社会学关于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得失, 有效地处理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化解建构和谐社会的深层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有两对重要的理念类型:补缺型和制度型;选择型和普惠型。前者以社会福利的政府责任为划分原则,后者以社会福利提供方式为划分原则。中国社会福利不是简单地从补缺型转型到普惠型,而是应形成新的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即普惠型福利为主,选择型福利为辅,适度普惠。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是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定位原则,国家是社会福利提供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他多元部门也担负着社会福利提供的次要责任,政府、市场、家庭、社区连接成为层次有别、功能互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满足社会成员福利需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福利观念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成员既拥有接受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承担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之重大转型,应当分需要、分目标、分人群、分阶段逐步构建起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社会转型和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弱势群体,这需要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和重建中目标过度偏向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服务,这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断裂状态。本文从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指出弥合上述断裂的必要性。在农村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则要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民本目标,从而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合同解除后,对劳动者进行经济补偿问题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在分析经济补偿金性质的基础上,对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及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龚万达 《西部论坛》2016,(3):102-108
“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提出,使得如何构建协商型社会组织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各地区社会组织数量与政府信息公开状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协商开展密切相关;对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专题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发育不足是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瓶颈。应以服务绩效增强社会组织的网络覆盖,以外部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内部规范的民主化,以制度创新推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培育社会组织适合于协商民主的社会资本,推进协商型社会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协商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