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文革”受害者之一的孙犁在席卷整个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汹涌浪潮中却成了远远独立的边缘人,且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较之于青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孙犁创作的外在原因当然是时代风云的动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内在的重要原因则是抑郁症的纠缠。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痛苦致使孙犁无法面对曾经的伤口。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上世纪90年代的孙犁更是陷于日夜整理旧籍的强迫症中,画地为牢,逃避现实,直至离世也未能走出曾经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孙犁晚年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文学创作高峰,写下了十种散文集,集中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孙犁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上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以及以真善美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孙犁晚年的思想并非"小农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孙犁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比较中对孙犁晚年散文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冷、真、沉”是孙犁晚年散文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孙犁晚年散文在思想艺术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并从宏观上肯定了孙犁晚年散文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5.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珍爱他的“抗日小说”,晚年虽有劫后彻悟之《芸斋小说》,但心理依皈仍在“抗日小说”所记录的“真善美的极致”。孙犁“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分析孙犁抗日小说之“三不主义”的成因及意义,可以窥见孙犁“抗日小说”的特点,也可以清理出上个世纪40年代兴盛起来的革命文学之浪漫主义传统的精髓,并据此进一步描写出40年代以迄今天大陆文学以“柔顺之德”为核心的特殊道德谱系。  相似文献   

6.
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与“灰色”并存。  相似文献   

7.
在朱熹对《诗·魏风》和《诗·唐风》的解读上,包含若干异乎前说的新成就。一,他有着《魏风》、《唐风》实为“晋风”的思想,以及“晋风”风格取决于晋之地理环境的文学风格理论。二,他在“晋风”阐释史上最早提出了《蟋蟀》和《山有枢》为唱和之诗的观点,这是《诗经》学史上的新创见。三,他否定了毛《序》为代表的汉唐旧说关于“晋风”主旨上的“刺”诗说,将某些篇章读为表现衰乱之世士子心态的诗篇。当然,所有这些新成就,和朱熹在整个《诗经》学思想上的新突破又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苏洵(11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他一生以少年“游荡不学”,中年发愤苦读,晚年名震京师著称.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长于策论,尤好言兵.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表面承平而危机四伏的时代,是庆历新政失败而王安石变法正在酝酿的时代.他是一位“皇皇有忧天下心”,“有志于当世”的人物.他针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提出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苏洵的革新主张集中表现在《几策》、《衡论》和《上皇帝书》中.《衡论》作于至和  相似文献   

9.
张金生出生于松花江畔山青水秀的吉林市,学生时代的他酷爱文学,想做一名文学家,但“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孙犁创作并出版了10种散文集。这批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孙犁一代文学大师的牢固地位。在这批作品的写作中,孙犁提出并实践了散文创作要以“理”取胜的观点,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理”而不在“诗”,确认了“理”在构成散文诸因素中的统领地位。这种对“理”的强调和表现,铸就了孙犁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同时,孙犁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虽然现在或许还不是孙犁的时代,但大师的散文艺术,定将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以其独具的美学品格而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2.
与孙犁以往作品相比,《铁木前传》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人物的复杂性。在对《铁木前传》回望中,可以获得时代、人性和无意识三个层面的解读。时代的解读为常见的表层阐释,人性和无意识层面的解读,却是揭示作品深刻内涵的纵深挖掘。通过回望与解读,《铁木前传》在孙犁一生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晰,它是作家不断进行文学探索而造就的现实主义杰作,既为前期创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为晚年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显现了作家在探索中创作风格的滞后。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主张“文有本” ,这“本”正谓“灵心”、“学问”、“世运”。他批判前、后七子的剽窃之弊 ,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他重视“忠臣志士的性灵” ,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从而强调“文学必反映世运”。他尤其提倡文学“善变”论 ,反对文学拟古主义 ,重视文学随时代的变化。由此言之 ,钱谦益重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以试图挽救晚明文学的空疏之弊 ,定立文学所要进的新方向。他上承明代文论而下开清初文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野间宏论     
野间宏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 ,属于“战后派”,是公认的战后派的旗手。他是一位有影响的进步作家 ,从大学时代起 ,即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爱人民。他的“伤痕文学”对警醒日本民族具有莫大的历史作用。同时 ,他的意识流小说在文学技法上独树一帜 ,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他又是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呐喊者 ,在晚年不顾年迈体衰 ,以发人深省的文学和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奔走呼号。本文概要地全面论述了野间宏其人其作 ,提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这一主张要求文学全面地反映人生、揭示生产的本质、改善人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相较,孙犁的观点的最突出之处是:更注重文学的“美化人生”、“发扬人性之美”的作用,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章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弄獐之喜     
唐玄宗晚年的权臣李林甫口蜜腹剑,在职十九年,权倾朝野,主张重用安禄山,政事败坏,而他自己却不学无术。他妻子的弟弟得了一个儿子,他手书贺词曰:“闻有弄獐之喜!”令人掩口而笑。古人贺人生男说“弄璋之喜”,“璋”是美玉,而“獐”则是野兽,“獐头鼠目”喻人面目猥琐,心术不正。  相似文献   

17.
《芸斋小说》是晚年转向散文创作的孙犁向读者奉献的惟一一本小说集。作家怀着 仁慈的警世之心,把他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对人世百态的领悟从容地概括熔铸在一个新的形象系列之中,充分显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同时,《芸斋小说》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随着时间的陶冶,人们必将深刻地认识到,《芸斋小说》是孙犁思想和艺术的深湛结晶,堪称一代文学大师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文学是畸形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特例,值得重视与研究。对“文化大革命”文学作出基本评估,总括其主要特征,并探讨它对文学发展的教训与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孙犁具有浓厚的女性情结,善于描写水淀风光和女性人性之美。但在孙犁早期文学创作中,他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凸显了浓厚的英雄情结,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看到的是带着白洋淀露珠的孙犁,没有看到裹着战争硝烟的孙犁;人们注重了孙犁水一样的阴柔,没有发现他带血的刚强。《荷花淀》创作是孙犁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作家的自我发现,导致了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骆玉明 《社区》2010,(32):9-9
胡适早年发表过一通宏论,说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走向自由民主,反之则否。例如,“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而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所以将来会有实现自由民主的希望。读胡颂平著《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会发现胡适一直坚持这一见解。他还说想要编一部世界各国怕老婆故事大全.可惜没有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