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和东亚共同体的 前景,以及中国应如何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及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 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楚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 思维范式,文章着重分析了90年代后期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地区内外因素,以及东亚共同体的 建构所面临的挑战。文章探讨了中国应如何推进东亚共同体合作的发生和发展。最后提出了 东亚共同体的建构和合作的深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前提假设是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认为国际体系是由不同的独立国家组成,主权是物质先验存在的,即没有一个像国内的那样存在中央权威机构(利维坦)凌驾于国家之上来领导国际社会。因此,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国际社会就是一种"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1]。任何大国都认为所有其它大国是潜在的敌人而不是朋友,各自的预防又为其它大国误解为是增加军事力量谋求更多权力,这样的相互猜疑与误解循环往复造成国家永远走不出"安全困境"。在新现实主义的眼里,中国的和平崛起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国际体系是不是像新现实主义所描述的这样,我们将通过结构、单元、单元之间的互动和权力竞争的分析思路论证"和平崛起"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03,18(6):53-54
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现实主义文学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二战结束以来长期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位置的古典现实主义不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时,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理论上的修正与补救,乃至较大的突破,并融合传统主义与科学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的互补优势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并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中很快发展成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讲,结构现实主义对当代国际法,尤其是国际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或某种解释功能。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的,也有消极意义的。无论如何,对其进行探究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崔达 《社科纵横》2007,22(8):3-5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在冷战后的新发展,本文阐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基本理念,分析了其理论渊源与理论困境,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林朝霞 《求是学刊》2007,34(2):97-102
自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概念几经变迁,在接受过程中被误读,先后演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那么,现实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蜕变的?这些问题有待于知识考古学的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8.
孙仲 《浙江学刊》2001,(5):34-38
本文分析考察了美国政治历史中出现的两种现实主义取向联邦党人时期的宪政共和主义和杰克逊时期以降的市场化党派多元民主;指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对于人性的"现实主义"的预设为基本出发点来理解和构造"政治".然而它们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制约人性的",后者是顺导人性的;前者是政治中心的,后者是(市场)社会中心的;前者以自由为核心,后者以多元为中心,等等.在实际的美国政治生活中它们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对它们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不同政治思想实践的路径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时,忽略或弱化了对现代性批判这一极为重要的内涵,而是强化了对封建主义、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变异,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使它加速偏离经典现实主义的轨道,向革命古典主义方向发展.把新古典主义纳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阈,是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一个创造性贡献,也是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政治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现实主义的训谕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4,(4):151-156
现实主义在中国20世纪文学中有着起落不定的命运,但其蕴有的独特功能标志着这是一种仍需要继续弘扬的创作方法与思潮,对其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拓展.本文从形态论视角切入,探究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范式与形态,揭示其不同的价值所在,旨在为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进展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际金融合作进行了宏观上的阐述。新现实主义强调国际金融合作中的权力与利益;新自由制度主义重视制度在国际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观念和集体身份影响着国际金融合作的成败。每一种理论对国际金融合作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又都不能解释国际金融合作的全部。为了对国际金融合作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认识,有必要综合各派理论的长处,以弥补单一理论范式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嘉良 《浙江学刊》2005,3(5):62-68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一种重要形态,是在审视现实主义文学自身缺失的背景中形成.其强调创作主体的作用,重视作家主体的深层心理体验在创作中的运用,深化对现实中的"人"的认知与把握,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独创性.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形态,汲取其有益经验,对丰富与深化现实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蔡熙 《社科纵横》2012,(4):107-111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这一说法是意识形态观念下对狄更斯的误读。一方面它将狄更斯看成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另一方面,它既与作品内容不尽相符,也有悖于作者的创作目的。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按照阶级分析的方法,过分夸大了狄更斯作品的批判性、战斗性,而缩小甚至漠视了狄更斯的艺术世界为大众所喜欢的审美属性。狄更斯的艺术世界是闹剧、情节剧、感伤主义、歌特小说、神秘小说、侦探小说、怪诞、宗教等诸种审美因素熬成的"百味鸡汤",多元的狄更斯拒斥简单化的分类和界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新诗的语言理解对于建立新诗语言的民族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新诗的"一意向外采辑",试图在现代白话语境下重现西方诗歌理念的诗歌策略,现实主义新诗则浸染着较为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无论是"类型化"的意象选择、寓"训诫"于"比兴"的语言架构还是叙事语态的繁华都鲜明地表明了彰显出现实主义新诗独特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战迪 《学习与探索》2023,(9):142-148+2
数字时代,众多视听文化文本不约而同地将现实主义取向作为基本的创作架构和风格基调,续写和改写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路径。依循从照相现实主义到感知现实主义、合成现实主义,乃至正在研发和成熟过程中的超级现实主义的变迁路径可以发现,无论具体表达形式如何变奏,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充满韧性和弹性的创作观念拥有着强大的包容性、辐射性和衍生力,因而,我们就有理由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以现实主义的眼光追溯过去,把握当下,构想未来,不断丰富现实主义的时代意涵。  相似文献   

16.
尚铁英 《学术交流》2007,(3):156-158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19世纪后半叶,机械化的迅速扩展,垄断集团的迅速形成,财富的迅速积累,构成了这一时代特点:一个过度和极端的时代,一个衰退和进步的时代,一个贫困和财富炫耀、郁闷和充满希望的时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此时写出了大量具有地方色彩,反映美国西部、南部、东部人们生活的小说,广泛地表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并力图将人们的生活画面真实、清晰、透彻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高金岭 《社科纵横》2011,(8):103-105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从西方引进的重要文论术语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学研究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本身的含义已经变得含混不清,它们经常被作为静态的概念来运用,被视为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或传统精神,进而被认为是从古就有的两种文艺思潮,而忽视了它们是历史性的范畴,也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一个历史中介和一个过渡环节,只有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取向与道德尺度——论印度战略文化的二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印度战略文化,尽管存在着学理上的争议,但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很多战略操守仍能从印度历史特别是战略思想史上找到其渊源,即考底利耶主义和阿育王思想传统持久深厚的影响。印度战略思想传统上的现实主义取向和道德尺度这一根本性的价值分野,使得印度战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即在战略思维、安全观念和战略倾向三大方面均呈现明显的二元色彩。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 《学术交流》2006,(12):138-140
哲学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即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认知语言学是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范式,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学术前沿。以G.Lakoff和M.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实现了从客观主义哲学观到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转变,这标志着人类意识形态和语言哲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