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某些哲学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看,这种概括仍带有片面性,没有全面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它们各具特点,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  相似文献   

2.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大体等义的创新和创造存在于人的行为和观念两大领域。创新实践和创造认识都是创造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本文对于创造认识论的阐述大体上是遵循着“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和基本原理进行的 ,包括研究人的创造性认识的一般过程、具体环节和一般规律等  相似文献   

4.
主体的认识可分为“人类”的认识与“个别主体”的认识,近代哲学以来,哲学对主体问题的关注的突出特点是只关照认识的“类主体”,而对个体主体置之不理,造成这一结果与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在于阐述意见这一范畴失落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认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表述,通常是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种过程的多次反复、无限发展来说明的。至于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的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却阐述的较少。本文试从信息和信息论方面对认识的过程进行再思考,从信息传输、转换和信息反馈的过程来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整个人类来说,无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但就个体而言,却既存在着进化,也存在着退化。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只注意了对主体认识能力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的考察,却忽略了对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的探究和阐释。本文拟就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的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1.
是否存在个体认识论?它与总体认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刘永刚同志在一九八三年《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专刊上发表的《应重视个体认识论研究》认为,应将认识论区分为总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来解释各种认识现象.文章认为,总体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的认识,即列宁所说的"全人类集体的知识"问题;而个体认识论是研究社会现实的个别人的认识,即列宁所说的"每一个个别人的意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肯定个体认识问题的存在.从认识发展史来考察,人类自脱离动物界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只具有畜群的意识,还不能把个人从集体中区分出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步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个体意识开始从群体意识中分化出来.严格地说,  相似文献   

12.
<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反映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两个哲学范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诸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结合构成统一的认识过程。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万物本原的同时,也研究了认识论问题,并对认识阶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赫拉克利特初步区分了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形式,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原子唯物主义者提出流射说、影像论,奠定了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柏拉图提出的回忆说,反对唯物主义感觉论,奠定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但他在分析理性认识时,提出了解和理解两种认识方式,这是后来哲学  相似文献   

13.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新修订的高校哲学教学大纲,几本全国通用的高校哲学教科书及《辞海》都持这种看法。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一真理定义逻辑地包含着对“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的肯定。有的哲学教科书就明确地说:“真理不仅指正确的理性认识,也指正确的感性认识。”“正  相似文献   

14.
常用的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把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混同在一起,未加明确区分。甚至有这样的论断:“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认为,这种混同是不对的。从静态上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感性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一个是人们的意识成果;一个是客观范畴的东西,一个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很明显,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另一方面,认识也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5.
方真 《学术研究》2000,1(8):22-25
弄清是否存在“感性真理”或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的问题,对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具有直接意义。笔者认为,有无“感性真理”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认识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不存在“感性真理”,真理只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是一个过程,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人的意识是反映现实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正如列宁所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发展了认识的辩证法,阐明人的认识是处在永久的运动之中的,而形而上学则不把认识当作过程看待,因此导致认识上的错误,行动上的失败。认识的全过程认识源于实践,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加工”是认识发展的必经道路,理性认识是认识必然上升的高级阶段。它表明认识是遵循着一定程序活动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认识的发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往,人们从认识形式上,将以求真为直接目的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或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主要是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或以主体把握客体的观念水平来划分认识阶段的。本文则试图从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特征出发,对认识过程提出一种新的阶段划分模式,这就是从主客体的统一阶段到主客体的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识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老子哲学没有对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作专门的系统论述,但是,从《老子》一书中所包含的大量的认识论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等可以看出,老子哲学事实上有一个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认识的理论”。这个界定中包含致命的歧义 :“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还是关于认识的“科学”理论 ?这种歧义之所以是致命的 ,是因为它决定着如何定位认识论的理论性质 :认识论是哲学 ,还是科学 ?这个界定上的模糊指示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一方面 ,把认识论看做是对于认识或知识的科学的研究 ,比如 ,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方法、认识的机制、认识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又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 ,把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 ,并且把认识论研究同价值论、生存论…  相似文献   

20.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据我看来,大概是如下三点: 第一,这篇著作极好地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之后,当即具体地分析了发源于社会实践的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中区分出既有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阐明了理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但它又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生动而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