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的印度中国学 中国学的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一种探索印度与其邻国的文化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看起来是非殖民主义的.这种情形既提供了一种在殖民框架之外形成新的关系并批评西方殖民主义的机会,又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后殖民秩序下的选择.对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对中国的认识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联系中去,如僧侣对佛教的传播、贸易以及殖民主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印度学者戈文德·柯乐尔博士(Dr.Govind Kelkar)所从事的现代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简要评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作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值得学界关注。柯乐尔博士将中国妇女发展与现代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紧密结合,探求中国社会政治变化对中国妇女地位的影响。她在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革命与性别政治化观点、她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与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妇女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亚洲妇女地位变迁的比较研究都有助于我们认识性别在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以及亚洲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叙述从佛陀到阿育王这段印度历史的一部专著,作者崔连仲。全书共32万字,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引论部分首先回顾了从印度河文明到恒河文明的整个历史,从印度的史前文化到婆罗门教的产生都分节做了说明,可以使读者对整个印度古代文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以下 4个方面探讨印度学者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文明与文化、政治思想、发展理论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印度学者探讨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独特而新颖 ,与西方学界的主流趋向有所不同。 2 0世纪前半叶的反帝斗争、应对冷战政策、面对发展的挑战以及后来面对全球化和霸权主义的影响———这些是印度学界形成对中国认识的背景。像在西方一样 ,印度存在着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的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些与西方观点相类似。然而 ,历史经验、文化背景以及有关印度转型模式的斗争还是给予整个印度学界 ,特别是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一些有…  相似文献   

5.
印度制造中印关系不和谐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以来,印度媒体和部分军政人物不断制造所谓的“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等话题,炒作“中国威胁论”。印度制造的针对中国的一系列不和谐音符,是印度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印度制造中印关系不和谐音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节制。我们要冷静认识,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印度民众对中国认知的网络调查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印度民众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认知及其原因。虽然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存在某些误区和消极看法,但总体来看,在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实发展成就基础上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印度民众是有充分吸引力的。该研究为了解印度民众如何看待中国提供了可靠材料,并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建构自己的软实力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印度和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印度史著作中,虽然往往也有古代和中世纪之分,但是他们另有历史分期标准,同我们所说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法根本是两回事。现在还存在着印度古代是否有奴隶制社会的争论。这个问题需要另作专门讨论。本文在讨论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时也将对当时奴隶制社会的存在作一些论证。在承认印度历史上有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分的学者中,对于二者划分于何时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以降,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列强,随之产生直观认识、情感判断和理性思索,这种认识、判断和思索,最鲜明地表现在对西方列强汉译国名所作的更改和确立过程中.大致说来,中国人对英、法、德、意、俄、美等西方列强的认识,经历了直观感受、情感贬斥和理性承认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在对西方列强国名的汉译名称上,也经历了谐声描摹、贬词诋斥和褒词榆扬三个阶段.西方汉译国名的褒化现象,表明了西方所代表的以商战和富强为特征的近代文明,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趣味和伦理观念,使国人将"美"、"英"等审美概念和"德"、"义(意)"等道德概念,以及褒化了的"法"、"利"等传统概念,一起奉献给了西方列强.这一欧美汉译国名的褒化过程,证实了中国人从狂傲虚幻的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的划时代转变,这是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文明秩序的深刻体认和正确把握,虽浸润被迫转变的艰辛和屈辱,但更饱含主动融入世界的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提到对印度历史的解释中存在着教派主义偏见时,人们通常认为,撰写古代印度史的历史学家是没有这种偏见的;即使有这种偏见,那也与当前的讨论无关。然而,以教派主义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印度历史时,却并不限于中古时期的历史和现代的历史;基本上属于教派主义的观点也能歪曲对古代印度历史的解释和理解。对现代教派主义意识形态的仔细  相似文献   

11.
江湄 《学习与探索》2007,(4):216-219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印度的中国研究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邻国,这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是加强印度中国研究的最好理由。但双方恩怨交织的历史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涂上了复杂的色彩。这要求从学术与政策方面更细微地理解中国。印度中国研究口述历史访谈项目的开展让我们看到印度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坚持,同时也看到他们孤军奋战的无助与无奈,因此,当务之急是协调与整合印度的中国研究力量,并希望在未来能进一步整合地区乃至全球的中国研究,协调发展,以推动印度的中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Steven G.Darian:The Ganges in Myth and Histor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Honolulu 1978,219p. 作者达里安是一位语言学家和比较文学家。他所写的《恒河:神话和历史》,既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既是通俗读物也是严谨的学术论著。全书注释共549条。书目443种:其中梵文、巴利文57种;希腊文、拉丁文49种;英文、法文283种;期刊文章54篇。插图46幅。地图6幅。我们如果不了解印度历史,就很难了解印度社会。但是,如果不了解印度神话,也很难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李珍 《学习与探索》2007,(4):213-216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没有理论,相对于西方史学的解释性特征而言,中国古代史学只是以叙事见长。显然,这是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中国史学遗产所致。事实上,仅在历史理论方面,如天人关系、大一统思想、古今之变、历代兴亡之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英雄与时势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史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国史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使中国史学从不同的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这一维度,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期望能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史学的自身品格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财产制度在社会主义各国普遍成为变革对象似乎表明,我们是在对它有了透彻了解后才作出这种选择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财产制度变革相对滞后和在进行这种变革时操作上的失当,说明我们对传统财产制度的了解十分有限。比如,我们可以基于横向比较,得出传统财产制度妨碍资源有效配置和压抑经济运行动力的结论,但对它是怎样妨碍资源有效配置和压抑经济运行动力的,我们并不真正清楚。对传统公有制导致的后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不能说明我们对它导致这些后果的内在机理有清楚的认识。而这恰恰是更为重要的:在变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与中国在近代的交往中合作与冲突兼而有之。若以古典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观察,则两个相邻而同时崛起的大国势必走向冲突,而当今印中关系虽屡有龃龉,却能异中求同,摆脱古典理论的僵局。这样独特的交往风貌,源于两个文明古国在吸收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之前就已拥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视野。在印度方面,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其知识界自诗哲泰戈尔创立中国学院以来便一直以强调精神文明的观点来认识中国,即使是这样的观点也使其对中国的认识尚有不够全面之处,而中国出乎预料的行为进一步带动了知识界的讨论,形成今日印度和中国研究社群的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20.
李益波 《南亚研究》2006,2(2):40-45
印度的那加人分离主义运动是亚洲持续时间最长、发展演变最复杂的分离主义运动之一,也被称为印度东北地区的“叛乱之母”。那加人问题的核心是少数族群与中央主体族群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印度政府从促进民族和解、增强国家认同的理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之策。分析这一案例有助于我们对印度民族政策和联邦制度运作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