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力推崇黑人民族文化,在其作品《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民间神话传说、黑人宗教、超自然因素贯穿全书。一方面,她把丰富的黑人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饱受身心磨难的民族;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神话、宗教的运用,呼吁黑人同胞回归黑人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的小说充分利用黑人口头传统具有的动态性与创造性活力,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学性,使许多作品从头到尾都被口头传统的氛围所包围,表现出黑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达着黑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积淀在黑人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黑人口头传统的运用,使她找到了摆脱黑人文化边缘化与文化认同危机的文化策略,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黑人文化合法性存在的基础,批驳了白人文化优越论和种族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7.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冷静地思考着她所属民族所携带的过度回归传统、黑人社区落后冷漠、黑人社会暴力频繁等"毒素"。她认为在保持黑人民族文化精髓和优良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的探讨,对黑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对黑人未来发展的思索,使她的小说更具有深刻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已经发表八部小说,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综观她的小说,爱、内省的主题不断重复和深化,并随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莫里森认为,作为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美国黑人更需要爱自己、爱社区、爱民族文化。同时,她对黑人及黑人社区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查和反省,指出黑人应该坚持民族传统美德,创造充满爱和和谐的黑人社区,同时也要克服历史留下的心理伤痕,积极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主题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15.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6.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表明黑人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只有在文化卜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保持民族文化之根,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身份,并承担起对自己过去的责任和在对别人的爱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的拓展中,才能最终获得“飞翔”的翅膀而达到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它展现了奴隶制给黑人奴隶带来的悲惨遭遇以及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重现了黑人奴隶的血泪史。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极度渴望解脱,向往自由。在没有尊严充满压迫的日子里,获得自由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为自由而活着是他们普遍秉承的生存伦理。同时,残酷的现实使得黑人对亲人的爱无法正常地表达,导致黑人世界的家庭伦理走向极端化。通过对黑人奴隶的伦理异化和道德困境的刻画。莫里森表达了其倡导黑人民族摆脱伤痕累累的历史,重新建构民族文化,寻求伦理回归的诉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