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子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性本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节义意识、修养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现阶段,我们必须对孟子的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提高民族素质和重塑民族精神,为"以德治国"提供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2.
曾巩是宋代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北宋孟子升格的思想运动中,受欧阳修等人影响,推尊孟子,借鉴孟子排斥杨墨之学的方法,提出"放而绝之"的辟佛思想。从孟子"浩然之气"的心性修养入手,以"豪杰"作为其人格精神的基本模式,升华了北宋前期道学人格的建构,又从孟子"求放心"的为学宗旨出发,对宋代学者的为学方法和宗旨进行了反思,形成了简易自得,博学尽精微的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性本善但同时又离不开人自身的修养以保持和发展这种天生的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孟子修养学人性论或人性论的修养学及其修养美学。孟子的这种修养美学表现在人格完善论、养气修性论、充实为美论、政治修养善论和文艺批评论等方面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子认为自己的“好辩”是不得已,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与当时的纵横游士之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孟子在论辩时始终坚守道义,高扬自我精神,处处体现出大丈夫的气概。孟子自认为“知言”,并善养“浩然之气”。“知言”和“养气”都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言语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始终围绕政治伦理来阐述语言的社会功能。孟子非常著名的“以意逆志”的观点,从文本解释学或者说从受传者的角度对言与意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怎么解读文本,怎么求得语言的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孟子》的深入解读,发现孟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指出"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决定论"是孟子"性善论"与"修养论"之间的关键环节,"修养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认为从性善到行善,孟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只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彰显并得到充分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礼崩乐坏,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由此产生。诸子对加强士人的人格修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对于士人来说,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浩然之气",具体表现为博大的胸怀、独立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精神追求以及严格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7.
方琳 《南都学坛》2011,31(1):123-125
孟子与荀子的人生修养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人生修养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者人生修养的理论基础、修养中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所设立的理想人格、修养的目标和内容都是一致的,这充分显示了儒家人生修养理论的共性——重视道德修养并推而广之,达到天下"仁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一下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具体内容和修养方法诸方面的问题。(一)孟子思想体系的内在线索为“天—命—性—心—身—家—国—天下”。以此为逻辑结构的天道观和人性论是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并赋予了"仁"更多的心性基础,从而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图从孟子的"四端说"与性善论入手,通过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以民为本、重德治,"以善养人"、提高君主的自身修养以及注重民众教化几个方面来阐释孟子的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精神修养的根据、修养的主体、修养的目标和目的以及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论证了孔子创立了不同于前代的先秦儒家精神修养学。  相似文献   

11.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入手,指出现阶段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完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文章围绕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大学生党性修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加强大学生党员修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作为对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理念,不仅对于文化建设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与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高度文化自觉培育中国精神,不仅是新世纪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精神在当代的转换和发展、增强中国精神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提升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以建设一支有担当、敢担当的时代新人队伍,这是应对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既面对着认知新的历史方位、奋力托举中国梦与应对新“忧患”的时代诉求;又要面对围观的看客心态、非科学的失衡心理、认知偏颇的冲击。因此,把担当精神摆在育人的重要位置,从升级育人内容、优化育人环境等几个关键教育环节着手,营造崇德向善、力争担当的社会风尚,将担当精神培育生活化、长效化,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与担当力。  相似文献   

15.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和关系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是新时期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17.
重视党性修养提高党员质量永葆党员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性是党员的灵魂,是党员素质的根本,决定着党员的风貌,反映了党员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增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做合格共产党员、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是人文精神的制度保障。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其实质就是要弘扬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有赖于“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的建立,这意味着我们的一切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和政治行为都要尊重人,从人出发,尽量减少异化,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这种新态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应对民族精神的概念进行历史考察,站在时代的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重新审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