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江苏省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五个减少”的趋势 :即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 ,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 ,区域内消化剩余劳动力减少 ,滞留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力减少。面临三个矛盾 :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与农户积累资金不足的矛盾 ,城市政策壁垒限制与开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组织推动和支持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年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致富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渴望了解致富信息及新的致富途径。结合调查对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三类因素:农民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入市场的方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否具备上网条件对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拥有土地情况是负的作用,家里是否有人外出打工、青年农民的年龄的作用不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应该在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等短期措施,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长期措施方面做好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含义的误解,加上政策偏差,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和过度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调整经济发展重点,给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赋予农村企业和市民“农民待遇”,并进行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 :开始大规模转移的时间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动 ,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压力型转移 ,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 ,基本上走的是分散型转化之路。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决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已有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大城市,但是,城市管理制度仍然沿袭传统的二元户籍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制度,扭曲了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被扭曲价格流入相关城市部门。本文通过收集1980年至2011年的数据并进行处理,构建了价格扭曲的宏观因素计量模型,运用VECM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农民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首要因素;城镇居民实际工资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的次要因素;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有重要影响。运用变系数半参数方法分析数据显示,工资扭曲对城镇部门收入的影响具有流变性。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在全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②经济发展慢 ,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③一系列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是解决甘肃省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向小城镇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的“三结合”加速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处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且城乡差异化显著的经济社会,当代农民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转移.本文在粮食安全框架下研究了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模式的选择.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劳动价值增量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中的个体,研究的主要方法为比较优势分析法.假设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模式的选择上,劳动力个体始终扮演着"理性人"的角色且会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配置的理性决策.理论分析表明劳动力无论在短期转移还是在长期转移中受人力资本逐利性驱动,均会朝着劳动价值增量为正的方向转移,继而探索出农村劳动力最佳的转移方式为"转业不转地,离乡不离土".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规律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特征、就业手段特征、流动性质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体现着三大规律,即动力规律、流动规模有限规律、推拉“双反”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二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三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四是鼓励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创业。  相似文献   

9.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体制人为地把整个社会划分为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大块。强调农村服务城市,要求农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积累资金,却严控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新增加的劳动力只能在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劳动力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流动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既具有居民收入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特殊性。现有的研究一般以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和收入均等化理论等为基础,来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甘肃省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试图从流动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就职行业、流动去向及工作稳定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通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发展的息息相关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与城镇化 ,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动态”表述,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安徽省阜阳市转移的实例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输出、就业、“回流”四种状态作一简短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一,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充分就业,而不充分就业在目前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又以不充分转移为关键。其二,农村转移人员跨地区“流动”区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入地边际产出明显,而输出地农业规模化生产却受到限制。其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环境与就业人员心态上存在严重“异化”现象,需从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制度层面上予以改进。其四,近年内农村转移人员“回流”又以重返农业为主,在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体制下,农民创业更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的城乡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以来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重心都已明显地转移到城镇地区 ,但也不可忽视全国劳动力存量重心仍在农村。不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量看 ,城乡都存在供过于求的矛盾 ,必须在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努力扩增城市就业容量 ,充分发挥城市化对城乡就业压力的双向疏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成文  肖卫宏 《西北人口》2007,28(5):111-115
家庭养老意识、自我养老意识和机构养老意识是三种主要的农民养老意识。在农民养老意识变迁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权力转移、养老文化、农民需求层次和社会舆论等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全党、全社会都必须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作为同农民群众联系比较紧密的计划生育部门,促进农民增收更是责无旁贷。一、严格控制人口,减轻抚养负担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相关。同样,一个家庭的增收致富,与家庭抚养小孩的多少密切相关。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生育观念的难转变,一部分农村育龄群众想生男孩、生多孩除了继“香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奉“人多力量大”,靠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但人不是一出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侯力 《人口学刊》2004,(6):30-3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且具有逐年增加、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向沿海地区集中的特点,但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户籍制度与农地经营政策、劳动力素质偏低且劳动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双  高月  陈立行 《人口学刊》2017,(6):103-1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