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的陕西省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动,我国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急剧增长。省际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陕西省为例。了解陕西省的省际迁移人口的规模大小和年龄分布特征,分析在引入省际人口迁移因素时,陕西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如何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陕西省迁入人口呈现年轻态特征,多为处于就业初期的年轻人口,减缓了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只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非决定因素,距离的远近和成长率水平的相对差异分别对省际人口迁移量有负面和正面影响,但并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上海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离是阻抗人口迁移的重要地理因素。一般地说,随着距离的增大,人口迁移量趋向减少。但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地域层次的人口迁移,由于所受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距离因素影响的大小将有所不同。本文拟对上海省际人口迁移与距离影响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地说,即从迁入与迁出两个方面,分析距离因素对上海省际不同地域层次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复杂网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网络结构特征和网络复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文中首先分析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的整体演进,随后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析三大区域网络结构的区域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在演进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重心右倾趋势;(2)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特征;(3)北京、广东等一些少数中心节点支撑了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4)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在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受益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又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与差距地区之省际人口迁移状况的考察分析,发现在80年代后半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省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及分布模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口迁移是受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从社会、经济等因素入手,对影响陕西省人口迁移的指标因素,利用多元分析、主因子分析法筛选出主要影响变量,并建立人口迁移模型,从而分析陕西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一、建模指标、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从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来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结合我国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首先从各指标体系初步选择若下指标,为防止遗漏,应尽可能多选、并对选中的指标进一步细分、归纳如下:卜利反映入D与…  相似文献   

8.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际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运用条件罗吉特模型(CLGT),从省际迁移人口迁入省份选择性的角度,分析了省级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体因素对不同性质的省际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作用;讨论国家与政府在控制和引导人口迁移流向与流量时的政策问题。作者认为,国家宏观投资对中国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宏观调控是部分失效的;三种资本由于各自目的不同,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引导作用也不尽相同;省际迁移者对迁入省份的选择是个体在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调整与适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定量考察和分析了中国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迁移(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经济规模因素对迁出人口的供给及迁移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收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流向选择及其分布模式具有重要的导引、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为基础,就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选择性、区域性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和家庭因素的驱动;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地理空间特点,空间距离虽然与人口迁移流动有一定的关联,但在选择空间距离的测量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时间缩短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中,迁移流动信息、收入水平差、人口数量差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正向指标,而城乡分布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负向指标。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地域结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变得复杂。用传统的定性方法分析、把握比较困难。本文主要采用多变量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对80年代后半期(1985~1990年)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迁入地群和迁出地群出发,提取了省际人口迁移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再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根据提取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之间人口迁移的相似性,分别组合、划分成人口迁移圈,并确定出其迁移中心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主要根据人口迁移选择指数 ,系统考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单向梯度东移”模式 ,已开始出现东强西弱非对称“双向”迁移的变化 ;在人口迁移流向继续主要向东部地带“集中”的同时 ,迁移吸引中心也正发生着量的不断扩大的“多极化”和质的持续提高的“强势化” ;已逐步形成对塑造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具有重要影响的北京、上海两大全国级强势吸引中心和广东、新疆两大地区级强势吸引中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迁移问题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为了搞清楚人口迁移活动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198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一次计划生育与迁移的抽样调查。本文将通过对这次调查中迁移资料的分析,来研究和探讨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空间OD模型和“六普”人口省际迁移流数据,研究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的地缘效应、驱动机制与男女差异.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1)中国人口迁移流内含显著的空间依赖,其中迁出、迁入地独立的空间自相关效应促进人口迁移,而迁出地-迁入地交互的空间自相关效应阻碍人口迁移.(2)总体上,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受迁出地推力作用弱于迁入地的拉力作用,表明人口迁移更多是出于对迁入地的“美好预期”,而非对迁出地的“过度抱怨”.(3)人口迁移流的驱动机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迁移流受驱动因子的影响强于男性,女性的失业风险、就业歧视更为明显;男性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上受空间依赖的影响强于女性,这与性别禀赋和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求得各省省内城乡与省外城乡之间的各项人口净迁移流向和流量,据此将中国大陆各省的省际城乡人口迁移流态模式划分为若干类型。分析表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以由农村向市镇的迁移为主流,其流态模式形态各异、复杂多样;但从地域差异、影响因素和动态变化等方面看,皆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引力方程的框架下,基于O?D模型,针对现有研究忽视空间效应的现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人口迁移中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空间效应后,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我国人口在省际间的迁移,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现阶段各省区间人口迁移的机制和方式。这不但是对人口迁移理论的有益扩展,对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合理流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周皓 《人口研究》2004,28(6):60-69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迁移:多区域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研究迁移过程的决定因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通常采用的迁入模型或迁出模型往往都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建立多区域迁移模型,引入行为变量,用以分析中国人口迁移的决定因子并考察户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迁移的诸多特征如迁移选择性、区域模式、动力机制等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距离、人口与经济变量起主要作用,这与整个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胡萍  卢姗 《西北人口》2007,28(3):101-104,107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迁移的社会学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的影响,此外还从人口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入人口对迁入目的地的选择以及省内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等几个方面,系统考察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其特征,为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国内人口迁移流向、流量及模式分析。本文从新的角度,通过计算30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选择指数,分析近期各省区人口迁移偏好情况,并进一步研究省际迁移偏好圈,从而得出省际人口迁移偏好的网络脉搏。1选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人口迁移选择指数由Bachi于1961年提出,它是通过计算由某地向其它地区迁移的选择指数值反映人们的迁移倾向,即某地迁移人口最偏向哪个地区迁移。选择指数是实际迁移人数与估计迁移人数的比值,分为地区选择指数和全国选择指数。地区选择指数记为I_ik,i为出发地,K为目的地,其计算公式为: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