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甲,谭其骧与顾颉刚书颉刚师: 先生《尚书研究讲义》中所列之十三部,非西汉之十三部(不但非武帝时之制,亦且非平帝时之制),兹已证实。(一) 西汉司隶校尉部不在十三部之列。十三部刺史之初置,在元封五年(《武帝纪》《百官公卿表》),而司隶校尉之初置则在其后之十七年——征和四年(《百官公卿表》)。是知十三部云者,其中并无司隶校尉一部也。(二) 西汉有朔方刺史一部。《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虽未明言十三部之名为何,但以文意推之,则朔方亦一部也。且朔方为一部,故可曰“朔方之州”;若朔方但为一郡,则州郡为截然不同之物,断不能作如是云也。此言  相似文献   

2.
尚书,汉承秦置;中书,武帝时初置。两官并见于汉史。这两者在西汉职官系统中是怎样的关系,古来治史者作过一番考证。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汉书》、《后汉书》记载互异所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属官有尚书”,“又有中书谒者”诸令丞。《后汉书·百官志》却不列中书谒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汉匈战争的胜利,西汉政府在长城内建设边郡,并完善长城防御系统。在长城外,先置校尉,再建城防御,紧跟着屯田保障,故而长城地带初见规模。在长城防御保障下,西汉政府通过徙民实边、允许戍卒家属居边、发配刑徒、安置属国等方法充实长城地带。内地而来的农耕者为长城地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西汉政府鼓励下,长城地带畜牧业也得以发展。这些都为长城地带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长城防御提供了支持;更稳定了西汉王朝边郡局势,宣扬了西汉国威;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保障,为长城内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环境。  相似文献   

4.
秀才之举,与孝廉之科同是汉代最重要的察举科目。秀才一科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直到唐初方被进士一科取代,影响深远。秀才之举始于西汉武帝.一般认为,秀才在西汉为特举,即皇帝特诏设科察举;直到东汉初光武帝时,秀才一科方成岁举。《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目录》: “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一般把建武十二年诏书作为岁举秀才之始。劳干先生《汉代察举制度考》说,秀才“至西汉末,仍为特举。东汉方成岁举”。安作璋先生《汉代的选官制度》一文引及此诏,说“此后,茂材也和孝廉一样变成岁举”。又近年出版的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一书,在第十二章的“察茂才的产生及其由特科变为岁举”一节,仍持茂才岁举始于东汉初之说。  相似文献   

5.
温序为东汉第一任护羌校尉考李大龙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生年不详,约在西汉末期,卒于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关于温序的情况,《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如下记载:“仕州从事。建武二年(公元26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  相似文献   

6.
西汉实行“更戍”之法,以征兵制作为主要集兵制度。西汉征兵制的基本内容,见之于《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 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材 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以征发民众的方式集兵自古有之,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西汉征兵制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制度的规范化上。西汉王朝正是依靠这种稳定、规范的集兵制度,组建并维持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春秋》在汉代有三种传授本,世谓之“三传”。其中相传为公羊寿所撰之“传”称为“公羊传”。《公羊传》在西汉时首先立于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易》、《礼》和《春秋》,其中,《春秋》唯《公羊传》而已。《公羊春秋》不仅作为五经之一立于学官,而且地位特别显赫,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以后至隋统一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居住在长江南北的少数民族贬称为“蛮”。东晋以降,以所居住的州被分别称为“荆、雍州蛮”及“豫州蛮”。①这些少数民族的活动,在现存史书中记载极不完整;然而封建史家也多少记录了一些为镇压“蛮族”人民所采取的军事、行政手段。对这些记录进行一些考查,于了解“蛮族”的历史应有一定帮助。据《宋书》卷40《百官下》记载: 南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江左初省。寻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在《隋书》卷26《百官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部曲,就广泛的意义来说,是指士兵,但部曲的原始意义,却是一种军队的编制。《后汉书》卷114《百官志》说:“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事讫皆罢,……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见部曲是一种军队的组织形式,或军队编制的名称,即大将军所领的军队,其编制有部、曲、屯等各级组织,在各级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文官中,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宋史·职官志》中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宰相的名称,屡经变更.秦和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西汉末,废丞相,置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掌丞相事.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掌兵,司徒掌民、司空掌工,都是宰相.东汉中、晚期,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尚书省逐渐取代三公职掌,三公成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5,(4):7-10
两汉在西北边疆都曾实行过军屯戍边、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等移民政策。但不同的是:在募民方面,西汉是为拓边而募民徙边,东汉是受边疆战乱的影响将边民内迁,战乱平息后又令其返回;在处理降卒方面,西汉是在边郡置属国以处降卒,东汉是迁降卒于边郡以内;在迁徙罪犯方面,东汉为了避免边疆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不但将死罪囚减罪一等戍边,而且令罪犯妻子随同前往。从二者对西北边疆的治理效果来看,西汉大规模的在西北边疆实行军屯与民屯,且能保持政策的相对持久性,这对西北边疆的安定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影印王念孙《广雅疏证补正》四三二页下云:“治、甄,砖也。《晏子春秋谏篇》‘景公令兵搏治,当腊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案:影印本以“而寒”属下句,误。当依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之断句,“而寒”属上句,方与下“而”字不重。)《隋书·百官志》:‘太府寺有掌治甄官’。”检百衲本、明崇桢八年琴川毛氏刻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五省官书局本、光绪铜活字本《隋书·百官志》卷二十八并云:“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治、甄官等署。”此当为王念孙《补正》所本。王氏以“掌治甄官”连属,“掌治甄官”为何官署?义甚不明。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政治上失败之后,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以抒愤明志。他的诗作因为用的是楚声,故世称“楚辞”。对楚辞的研究在西汉即成为专门学问,产生了不少楚辞作家和研究楚辞专家。这种写楚辞、研究楚辞之风,至东汉而不衰。西汉大学者刘向受诏校理旧籍,根据所掌握的丰富资料,继《诗经》之后,编辑成我国另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楚辞》。刘向校书,著有《别录》。向死,其子歆也是西汉大学者,受诏继承父业,撮取《别录》的指要著《七略》。东汉大史学家班固撰修《汉书》,又删《七略》之要而成《艺文志》。《艺文志·诗赋略》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此二十五篇必在刘向所编辑的《楚辞》中。东汉王逸穷毕生的精力研究楚辞,即用刘向所编辑的  相似文献   

14.
唐代翰林学士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翰林学士始置于唐代,然史籍记载简略,《通典》和《唐六典》皆付阙如,《旧唐书·职官志》和《新唐书·百官志》亦语焉不详。本文拟对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及其地位、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望就正于同志们。翰林之名,始见于西汉杨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清赵翼认为,杨雄所言翰林,“盖谓文学之林,如词坛、文苑云尔”。而  相似文献   

15.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16.
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貌似杂乱,其实有章可寻。第一,郡国序列各分排序相当的数个大区,各区内部也遵循相似的方位顺序,证明郡国分列方式有全国视野的分区、排序原型。第二,在合并郡国的“原始”排序中,边郡排序反应了武帝以前的状况,中原的郡国排序则有汉初的痕迹,可知《地理志》所根据的西汉后期册籍,源自众建诸侯、析分支郡之前的册籍。第三,中原地区郡国的特殊排序与秦的征服顺序吻合,汉边郡与秦边郡的排序也有继承关系,可推测汉初册籍直接继承了秦国按边疆方位与征服顺序排列各郡的册籍。总之,《汉书·地理志》的郡国排序,来自秦帝国建立之初的册籍。  相似文献   

17.
辽西郡的设置,始于战国时代的燕国。《史记·匈奴列传》:“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说明燕国在设置五郡的同时,并在其北界修筑了长城。后来秦始皇灭燕,仍置辽西郡,西汉因之。《汉书·地理志》云:“辽西郡,……县十四: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  相似文献   

18.
两晋南朝禄田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封建社会曾有以公田收入作为官吏俸禄的制度,史称“职田”或“禄田”。《通典·食货一》注指出:这个制度起于北魏均田令;新近出版的《辞海》,因袭这种说法。其实,东汉末就已出现禄田,而晋代已在制度化。本文探讨的是:两晋南朝禄田制度的形成等几个问题。(一) 东汉的官俸,“皆半钱半谷”,它主要来源于收谷物的田租和收钱的算赋。到献帝时,始有禄田。《后汉书·百官志·百官受奉例》注引《献帝起居注》说: 帝在长安,诏书以三辅地不满千里,而军师用度非一,公卿已下,不得奏除。其若公田,以秩石为率,赋与令各自收其租税。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选举制度古称乡举里选,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到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选举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试探讨东汉至东晋各时期的选举标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利弊得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东汉的选举标准 东汉的选举标准基本上是沿袭西汉。《汉旧仪》载有汉武帝元狩六年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之事。东汉亦以四科取士。光武帝诏曰:“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  相似文献   

20.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词典,作者署名为“骨勒茂才”,一般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作者的人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二字并未作为正文直书於“勒”字下,而是两个较小的字,旁跨在正行右侧,颇似汉文落款的谦称格式。“骨勒”二字连书,由此可见,肯定是人名。查“茂才”二字,自汉代以来便把具有优异才能的人称为“秀才”,这个称号历代封建王朝常用来作为荐举的科目之一。后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当时曾改“秀才”为“茂才”。到了唐朝初年仍置秀才科。北宋则设有“茂才异等科”,再改“秀才”为“茂才”。《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页三六四七载:“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