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廷巳 《华人时刊》2007,(1):38-43
也许很久以前,他们就来到这个城市,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属于他们的天空:也许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找到工作,甚至于有过许多家企业工作的经验,但是他们依然无法享受城市的安全感;也许走在城市的街道,他们对城市的每一丝气息都非常熟悉,但是,这些大学生说: “我觉得这个城市不太适合我,…我该到哪里去…” “当我从一家企业出来走到另一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经验储蓄还是一片空白。” “那些活,稍微有点电脑常识的人都能做,哪怕他只是个初中生。” ……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梦想成功,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怎样才能成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功?综观那些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人,一般都有一往无前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惧怕”这个词。他们不抱怨,而是抓住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他们不放弃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南部山区固原、隆德、西吉、海原、彭阳、泾源县的一些汉民村庄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每与群众闲谈时,询问他们的祖籍何处?有不少人就会说:“问我祖籍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什么庄?大槐树老鹳窝下是故乡。”自明朝初年移民屯边以来,这种说法在西海固一带人中广为流传。一、大槐树人的由来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称山西人为大槐树人?原来,古时晋地有一种风俗,人们乐于宅院门前栽植槐树。槐即“怀”字谐音,源于《论语》“少儿怀之”之句。“怀”是少年后生眷怀父母家亲之义。因此山西民众为警告自己时刻铭记孝敬尊亲…  相似文献   

4.
一位朋友准备在沈阳开一家美食城,一段时间以来,他四处取经,不久前,他约我同去盘锦,据说那 有一家“桃源新村”值得拜访。出发前,我向几个盘锦人打听了一下这家“桃源新村”,他们升口同声:“桃源新村呀?到了盘锦,你打听谁谁都知道。”这天我们趋车前往盘锦,好信儿地在盘锦街头打听了几位当地人: “请问您知道‘桃源新村’吗?” “你问的是哪个‘桃源新村’呀?” “噢?有几家‘桃源新村’啊?” “你们是外地人吧?‘桃源新村’有好几家呢!在盘锦有谁不知道许老板的“桃源新村”! “我们要去总部。” “你们这么走……” 热心的盘锦人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一路下来我们又打听了一些人,真是问谁谁知道。 说句不谦虚的话,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乡村野店,我去过的饭店太多了,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几家呢?对这家路人皆知的“桃源新村”不免有些不服气。  相似文献   

5.
李秋生 《中华魂》2011,(12):28-29
我国著名翻译家、华师大教授施蛰存是“老右派”,在十年动乱中在劫难逃。但他却泰然自若。有一次.几位教师在谈论住房大小,只听施先生慢悠悠地说道:“别人家每况愈下.我倒是每况愈上。”明白底细的人.闻之无不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6.
赵明 《社区》2012,(15):12-13
在江苏省扬州市梅岭街道广储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职位,没有一分钱报酬,却常年走东家、串西家,排查纠纷、调解矛盾、宣传法律,他们以一颗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赤诚之心,换来一方和谐,被居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枉区的“和事老”。他们就是扬州市首个民间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广储枉区“劝导服务队”。  相似文献   

7.
穆逸 《可乐》2012,(7):41-43
据说这世上有一种神奇生物叫“别人家的孩纸”,他们学习自觉功课无敌,他们成绩优秀获奖无数,他们为人乖巧彬彬有礼,他们热爱劳动家务全能,他们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他们全面发展无所不能……总之.当你想放松放松,看看漫画,逛逛街什么的时候,他们便会嗖一下从老爸老妈嘴里蹦出来!独步天下无人能敌的“别人家的孩纸”,你碰到了吗?  相似文献   

8.
“儒商”作为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明、清之际。明清时的儒商虽不如范蠡、子贡那样名垂千古,但也有清代徽州绩溪人章策,清代江苏太湖洞庭山席本久、叔启图。据载章策“精管(仲)、刘(宴)术,所亿辄中,家以日裕”。“先儒语录,取其益于身心以自勉,故其识量有大过人者”。“儒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从事商业的儒者就是“儒商”,也不是从事商业的人学习、推崇儒学、儒家思想就是“儒商”。  相似文献   

9.
也许很久以前,他们就来到这个城市,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属于他们的天空;也许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找到工作,甚至于有过许多家企业工作的经验,但是他们依然无法享受城市的安全感;也许走在城市的街道,他们对城市的每一丝气息都非常熟悉,但是,这些大学生说:“我觉得这个城市不太适合我,……我该到哪里去……”“当我从一家企业出来走到另一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经验储蓄还是一片空白。”“那些活,稍微有点电脑常识的人都能做,哪怕他只是个初中生。”……  相似文献   

10.
鲁国文化与孔子、三桓李启谦“春秋”时代,鲁国有“三桓”。所谓“三桓”,就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三家是鲁桓公之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故称“三桓”。“三桓”之间虽也有矛盾,但他们一致的地方更多,因之,基本上是同一类型的政治势力。他们联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有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一) 儒、法两家所以能构成互补结构,是由于他们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关系。这里,首先论述两家的思想分歧: (1)在社会观上,两家对社会关系本质的看法完全不同。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种相亲互爱的伦理关系。他们以“五伦”来概括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即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认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诸多篇章包含着周人的家国情思。他们一方面享“家”之天伦,一方面卫“国”之忠诚。家与国具有同构性,周人家国精神在“礼”的规范下达到了统一。周人无论对家还是对国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责任感,家与国之诗保藏着他们的赤子心和的爱国情,洋溢着他们对天伦的诗化追求和对国家精神的诗性阐释。  相似文献   

13.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07,27(2):75-78
在西汉,辞赋家被称做“俳优”。这是由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和真正的以娱乐君王为职业的俳优有可比性。辞赋家的“俳优意识”是不得志文人的共同感受,也说明他们有意以文人自命,和当时的立功之士拉开距离。“俳优意识”是辞赋家怨愤情绪的写照,在这里,儒、道二家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安顿心灵的人生之学对消解他们的俳优心理起着决定作用,这种消解是西汉大一统专制政治制度下士人不得不做出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文化冷淡”症及其正确导向揭家新“文化冷淡”是文化学中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的专门术语,指有一定文化环境的人在没有文化隔离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淡漠感。大学生的“文化冷淡”症,主要表现在他们中的少数人身在高等学府优越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的标;隹是每10万人中至少应有7位健康的百岁老人,有24万人口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却有健康百岁老人74位,每10万人中拥有30.8位百岁老人,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4.4倍。其中,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全屯515人,百岁老人多达7人,是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200倍。  相似文献   

16.
奉永成 《社区》2013,(4):35-36
每到新年,《社区》的编者总会与社区工作者多聊聊,送祝福、聊家常,更主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心”动向。说到过去的一年,以社区工作者为主的社工群体对《社区》大倒苦水,倾诉诸如待遇低、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等等,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困惑……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坚守,他们在企盼春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面临挑战。现代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程度已成为衡量人的重要尺度之一。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应有更高的心理健康要求。因为他们今天虽为受教育者,明天即是肩负“传道授业”的“人之模范”,成为献身人类文明事业重任的人民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而且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及他们的学生。因此,很好分析和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在实施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吴晓 《社区》2010,(8):18-18
1967年7月9日,是幽默大师、散文家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女士欢庆50年美满婚姻的日子。他们把结婚50周年纪念日命名为“金玉良缘”。夫妻俩都是福建人,然而。他们“穷”与“富”的家境却是天壤之别。林语堂家境贫寒,廖翠凤却是厦门鼓浪屿银行家、首富的二小姐。他俩门不当、户不对,其中的情缘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青海地区的“歇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地区的“歇家”马明忠,何佩龙一、“歇家”概说“歇家”是清朝时期产生于青海地区联系蒙藏人民经济贸易的一种经济实体,即“交款交货媒介人之名也”①。它是随着清代“茶马互市”制度的终止而产生的。“歇家”有“官歇家”和“私歇家”之分。“官歇家”是属于清朝各...  相似文献   

20.
假日情缘     
每到国庆长假,总有两种情缘:出去亲近大自然,还是把电话拿起来,说:“妈,我要回家?”——旅途和家道,对于生活在异地的中年人来说,是两份都该偿还的账单;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朝思暮想的一种假日情缘。大部分作子女的,总认为给老人们点钱,或买点衣食用品,就算对老人孝敬。说实话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满足——满足于比那些每到双休日就到父母家“吃公家”,自己不努力、不争气、不愿吃苦,倒像是父母欠下他一辈子似的张口要这要那的子女要好一些。其实但凡经济上能过得去的老人,并不希望花子女的钱:买些花哨时髦的东西,他们心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