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3年须一瓜以华语传媒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重又走入人们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的她,曾中途停笔近十年,在这样一段不短的日子里,须一瓜隐身于"尾条记者",这段人生经历也使她这次的归来带给文坛不一样的感动,使她的创作一跃成为"头条小说"。她的主要创作大多集中在中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朱颂瑜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散文家,在文坛上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她专注于生态写作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倡导。朱颂瑜的散文写作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生态、行走、文化。她就像是大地的代言人,她从乡村出发,行走过城市和田野,坚持生态考察和写作。在世界各地的游走中,她记录下了历史的深度和地域的广度。在瑞士的"他者"视角下,她写出了中西方沟通下的"中国故事"。而这种具有温度和厚度的写作,来源于她根柢中的岭南文化的滋润和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灌溉。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视写作为奔赴精神家园的途径,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不断地在学习、创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新乡土文学",韩少功创作道路发生的转变引导着文学界的思考方向和写作热潮,探析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道路成为了解其个人和整个文学界发展轨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商业化写作作为一种消费社会中文学与市场结盟的时代产物,在创作方式、发表流程、对话机制和写作姿态上与传统写作截然不同。文章通过对商业化写作商品属性和读者意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创作主体个性的消融、作品的物化等种种创作异化问题,提出了以"交往理性"构建文学与市场、文学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批评家们渐失正义之心的当下,重申柏拉图的意义不言自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对"模仿"的专注探讨,以一种悖论式的"反智"立场,深度解构了写作中的"非正义"姿态。由此,我们有必要回应柏拉图的正义诉求,在批评界呼唤某种"批评正义"的建构。这里的正义,指代的是批评写作中理应持有的理性态度与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7.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海上扁舟》是斯蒂芬.克莱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为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在这篇小说中广泛地采用了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在探讨斯蒂芬.克莱恩写作《海上扁舟》时,除了着力于对他"坚守"左拉等欧洲作家提出的自然主义创作原则的研究之外,也对其所具有的"突围"意识,即带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自然主义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9.
作家有三种,一种是凭才气写作,一种是靠知识写作,还有一种是依生命写作.张炜显然属于后一种.在他近年的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写过《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后,他似乎更专注于对生命、自然的意义的寻求.这种寻求包融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思考的结果,愤激的结果,它是中国农民从未有过的一种新的觉醒,是农民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初步丰裕而要求精神上的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蜕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赛妮亚在<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误区>一文中指出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问题,即"欲望化写作与小资产阶级情调","个人悲观和虚伪的艺术"及"追逐时尚".而本文认为王安忆一直是一个严肃关注人内心世界的作家,她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贯穿她写作的始终,因此有必要对这样一位创作时间跨度长、数量多、风格多变的作家评价时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萨拉·朱厄特的自然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文学史上,19世纪女作家萨拉·朱厄特被誉为出色的乡土作家。事实上,她很早就在不少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态批评崛起,世人对朱厄特及其著作给予更多关注的背景下,对朱厄特《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人与自然描写作一评析,揭示其作品所蕴涵的自然观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自当代文学研究者重新开始研究一些曾经被历史尘封、淡漠的历史事件、作家、作品以来,梅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些研究多偏重于她的小说,而于她的散文,很少有人关注。梅娘散文相较小说而言,确实算不上成就,但是也是颇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她的绿色主题所渗透出的悲悯之怀,她干净清泠的笔致,两种心情的双重笔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土家族女诗人,冉冉一直是当代诗歌评论关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注重她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角色,关注她诗歌内部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方式,很少注意到生活环境的迁徙和时间的流变给她诗歌创作带来的变化。事实上,冉冉的诗歌创作近年来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中年化”特征:体认到现实的世故,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坚持自我修养和精神提升,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关爱子女成长,用母爱包容并理解一切。与此同时,冉冉的诗歌艺术更加成熟,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存在,其意象和思维的跳跃足以显示出她诗歌语言的强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残雪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残雪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在文坛爆响 ,且如今一如既往地创作。由于受到个性、湖湘文化以及鲁迅、卡夫卡、博尔赫斯等多重影响 ,她的作品构成一座座迷宫 ,也由此带来了阅读的艰难 ,这也是导致评论者不能真正深入其核心的原因。一般读者疏离其作品 ,因而其读者群极其狭小。但一直以来 ,人们没有间断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和对其创作精神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丁玲小说《新的信念》被人关注不多,即使有所关注也往往有所误读。但该篇小说作为丁玲进入解放区后创作的重要篇章自有其地位在,而且持续了丁玲关注女性命运、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探讨女性自我拯救的创作主题。小说主人公陈老太婆由于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她做人、做事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性格,这些源于生命的觉醒并由此引发了自救,但这种觉醒是如此被动,自救是如此无奈。虽然看似丁玲给她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但也隐隐透露出背后的隐忧。由此观之,我们也可以窥见丁玲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纠结。  相似文献   

17.
古诺尔是当代专用爱尔兰语创作并专注本土文化的重要的爱尔兰诗人.她在诗歌创作中深入挖掘并扬弃爱尔兰的口语传统,融入现代意识,创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灵异世界".本文旨在简介诗人努拉·尼·古诺尔,分析她对凯尔特传统的认识,并展现她的"灵异世界".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新批评对叶嘉莹的影响和启发最为明显,促使她在研究中始终关注文学作品,始终注重文本分析.新批评也促发了她对中西文论的对比和反思,并发现了二者各自的短长,从而调和中西、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叶嘉莹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国内的古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很小就以异端者的眼光感悟和"关注"她的"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在她孤傲而自卑、倔强而坚韧的性格特征中,包含着复杂而丰富的中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