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冷战向全球扩散。冰岛所处的北极地区,扼苏联出入北大西洋之要冲,深受美国重视。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相继出台了针对冰岛的NSC5426和NSC5712/1等文件,确立了通过防务开支援助和发展援助以及多层面的交往,加强冰岛的亲西方倾向,消除苏联对冰岛的影响,将冰岛牢牢控制在北约阵营内,以维持和加强在冰岛的军事基地的基本政策。冰岛甫获独立,对大批美军驻扎本国不胜其扰,多次起而抗议,但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政策日臻系统完善和美国的多方利诱,使冰岛难以自持。艾森豪威尔政府冰岛政策的实施加强了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并对冰岛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秉承共和党传统理念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上任伊始即确定了对外经济政策的原则--"贸易而非援助",这一原则从一开始在美国政界就引起争议.随着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活跃,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第一届政府后期开始调整发展援助政策.一方面逐渐加大了发展援助在整个对外援助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诉诸国际多边援助体系,建立了国际开发协会,并将发展援助的重点转向拉丁美洲国家.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发展援助的主要动因还是出于对苏冷战的考虑,即稳定美国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盟友的主导地位,同苏联争夺广阔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而言,对外援助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关乎到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对外援助的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援助开始最早、水平最高、援助总额最多,援助对象领域分布最广,具有相当丰富的援助实践经验,研究意义重大。研究冷战后美国对非洲的援助,有利于充分认识"援助"这个议题的理论脉络和现实状况,最终为我国援助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渊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解红丽 《社科纵横》2004,19(5):24-25
冷战初期 ,出于与苏联对抗的需要 ,美国政府通过经济外交把西欧纳入它的冷战战略体系 ,西欧也基本上配合了美国与苏联的抗衡。但是 ,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复兴 ,美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西欧 ,西欧在美国与苏联抗衡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本文通过美国和西欧的经济活动试分析冷战期间美国对西欧经济外交的成功和无奈。  相似文献   

5.
“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也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实施对苏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恢复西欧各国经济、确立日后美国在欧洲事务中主导话语权的目的。战后初期的美国政府决意实施先行扶植欧洲,再遏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即采用“欧洲优先”的外交思路完善冷战初期大国竞争之战略储备。美国政府颁布《对外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即“欧洲复兴计划”正式实施75周年(1948—2023)之际,对于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深入探讨,可以准确地勾勒出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更好地理解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深层原因,以及美国当代“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印俄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独立以来 ,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冷战期间 ,印度同苏联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相互支持 ,形成了“印苏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 ,印俄两国在当前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 ,继续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印俄关系的发展将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冷战期间的“印苏特殊关系”印度苏联于 1 947年建立外交关系 ,但在 1 95 4年以前 ,两国关系比较一般。自 5 0年代中期开始 ,苏联为了抵制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开始同印度建立密切关系。当时美国在南亚的战略企图是 :建立并巩固反苏防线 ,阻止苏联取道陆路南下 ,确保西…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美国在国际体系和地区事务中始终享有超然地位与强力手段,但在东北亚地区秩序的维持上显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朝鲜的人道主义问题始终牵动地区稳定的神经,尤其关乎美国的全球战略能否在体系和地区层次得以实现.本文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考察冷战后美国对朝鲜人道主义援助的政策进程演变,通过理论来透视粮食与能源援助所蕴含的逻辑,并探讨体系因素和内在动因对援助行动的共同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美国巩固地区政治权力的灵活外交哲学.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 ,美国安全战略在战略理念、威胁界定以及战略目标和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对台海的战略关注也从冷战结束初期的“价值关注”转为“安全关注”。这次战略关注的变化 ,与保守派势力影响的上升、冷战后全球范围内力量的失衡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作为目前唯一深深卷入台海问题的超级大国 ,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对台战略关注的变化无疑将会对台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们回顾冷战结束之初的国际安全状况时,我们会发现,自那时以来,国际安全状况在持续恶化。冷战刚结束时,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经济濒临崩溃,冷战时期美国在国际上最强大的对手消失了,美国得以享受一超独霸的地位,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对手了。那时,国际社会关注和争议最多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是否有责任干预第三世界国家中频繁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例如在索马里和卢旺达,以及更受争议的波黑。虽然北约东扩在俄罗斯和欧美国家之间不断引起猜疑和龃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中的两极对峙格局也由此终结,美国成了当今国际体系内不可否认的唯一霸主.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留下来的冷战遗产,并力图复兴霸主地位.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大国通过自身的物质能力,积极推动国际体系改革,它们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的发展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南非、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众多中等国家也在冷战后同时并起.许多新兴国家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权力分支上的群体性并起,正在填补冷战后的权力真空,并逐渐撼动着美国霸权.对于这一国际体系新变化,美国和新兴国家也不断在体系内部进行着功能互动,逐步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美日行政协定》是构成战后美日同盟关系及决定走向的重要文本,无论是协定内容中的每一项规定,还是协定草拟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美国决策机构关于“美军驻日条件”的认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定位。尽管处于“美军驻日条件”界定主导地位的美国军方,始终将日本看作是一个被征服的国家,没有作为一个对等盟国来看待,体现出战胜国对战败国应享有的绝对优越驻留条件。但是,在日本着力实施亲美的协调主义外交的强大攻势下,迫于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压力,基于远东冷战局势的变化,从美日“良好政治关系”维护视角考量,美国军方不得不从坚决反对日方关于“美军驻日条件”的修改意见,转而做出让步。迄今,该协定维系着美日同盟关系,但“美军驻日条件”始终使日本处于“非正常国家”地位,制约了日本作为主权国家所应享有的对驻日美军的控制性权利。  相似文献   

12.
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超大型外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出于战略考虑,中国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问题上积极主动,不仅提议修建此路,而且还承诺提供援助;尽管在中巴事实同盟形成过程中两国战略目标逐步重叠,但因顾忌美国的反对,巴基斯坦在修路问题上态度有过反复;1965年的印巴战争最终促成喀喇昆仑公路的上马。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制裁的一种,援助制裁是援助国为了实现一定的对外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延缓、减少、终止援助,或者威胁采取上述措施以惩罚受援国。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而言,美国更倾向于使用援助制裁,其目的是使被制裁国按其意愿采取或改变政策。援助制裁还是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执行中,援助制裁却往往很难奏效。此外,援助国实施援助制裁的决心、目标国对援助的依赖程度以及国际社会的协调行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或抵消援助制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新形势下,威尔逊借助美国卷入大战和实施战争动员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重新阐释美国的传统与特性以及利用德国作为“他者”与美国相对照,成功地使美国的自我形象与国际角色从19世纪的“共和榜样”和“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威尔逊对国家身份的重塑不仅有助于当时的战争动员,而且解决了美国踏上世界舞台后的角色困惑与身份危机,为崛起的美国确立了长远的国家政策走向。他对美国理想、角色和命运的创造性阐释主导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存在意义以及美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成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话语,对美国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张文木 《太平洋学报》2010,18(11):18-59
"天安舰事件"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提速的重要信号,美韩黄海军演是美国保守派在向中国摊牌并对奥巴马"新尼克松义"政策施压,这对目前基于远东雅尔塔法权体制的美国国家利益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笔者主张中美在雅尔塔体制中的合作,而不应当寻求"零和"式的冲突。今天美国衰落的原因是美国财政已无力支持其过于庞大的战略目标,该战略目标已使美国对手林立并越打越多。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巨大的政治和财务包袱,美国已没有必要———当然也日益没有能力———坚守遏制中国的"第一链条"。中国实现台海统一只是在恢复半个世纪前已在雅尔塔体制中确定的中国合法权利,并不损害美国的雅尔塔利益。笔者建议,为了美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政治中应有的大国地位,美国应当放手台湾于中国,由此赢得亚太在新的政治基础上的和平。中国必须为此做好最坏和最好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穆阿妮 《唐都学刊》2013,29(3):93-97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时期,随着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也在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群众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群众利益观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对于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利益观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