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国家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国家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国家属性和职能发生了拓展与革新,国家的国际属性进一步彰显,国际层面的职能需求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既有的国家属性与国家职能之间的传统对应关系被影响和改变,单向决定与零和博弈的传统逻辑逐渐被打破。国家维度与世界维度截然不同的考量和关切成为国家向世界迈进的现实困境和巨大难题,如何实现国家职能在社会—国家—世界维度的连贯对接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一过程的实现既需要运用从社会汲取资源的国家权力,又需要向全球实现资源转化的国家能力。这既是国家走向世界的关键考验,同时也是理论研究中国家视野向国际视野转变的重要过渡。  相似文献   

3.
周平 《江汉论坛》2023,(5):5-14
现代国家是时间进程上的,更是类型学意义上的,最终要落实到一种国家类型上,这种国家类型就是取代王朝国家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形态,必然具有深刻的民族特性。在价值层面,民族国家的国家伦理具有突出的民族属性,集中表现为“主权在民”原则,即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运行皆服从和服务于民族的利益。在制度层面,民族国家的权力设置和运行必须体现由全体国民组成的民族的主权者地位,同时也要在国家体制中采取特殊的安排来保障国内各个民族的权益。在治理层面,民族国家治理中的民族取向分别表现为国民取向和族群取向,前者指向国族即国民共同体,后者指向国族的组成单元即族群,在国家治理尤其是国内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的国家治理中如何处理两种取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在行为层面,民族国家的行为受到民族因素制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且形成了趋势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发展中诉诸民族共同体或民族主义,国家行为表现出了突出的民族特性,国家利用民族因素进行政治结盟,国家基于民族文化塑造世界的未来。民族成为了现代国家底层性或本根性的核心内涵,因此要形成完整的现代国家叙事,民族视角的叙事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现代国家建构的多维度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规模、国家权威、国家职能、国家结构和公民资格是政治学永恒的重大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考量维度。就此而言,现代国家建构就是不断解决这五个问题的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存在着不同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欧树军 《社会科学》2023,(4):98-109
对“原初国家”的各种解释往往难以继续适用于现代国家。理解现代政治的兴衰,重要的不是探究现代国家的第一因,而是探究现代国家的构成。在政治学的不同视角下,现代国家的构成模式不同,国家性及其维系纽带也不同。制度视角和结构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外在手段:国家如何站在最高处,垄断包括物理暴力和物质工具在内的外在手段,建立相对于社会分工的政治分工,形成相对于社会组织的权威性、自主性;理性视角和文化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内在理由:国家如何建构权威的中立性,谋求支配的正当性,塑造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国家就此遭遇何种挑战,国家为什么并不总能站在最高处。这四种视角共同塑造了现代国家构成的问题域,使之成为理解现代国家及其国家性变迁的出发点。它们彼此之间的融合、竞争和冲突,推动着人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与构建。  相似文献   

6.
建立民主、独立与有效的现代国家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探讨现代国家建设问题的路径是多样的,本文基于对作为当然的自变量与应变量而存在于我们分析逻辑中的"国家"以及既有政党-国家关系①论述的反思,提出国家于政治生活中所展现出的作为"共同体"、"权威体"和"界际的独立体"等面相及其特质与意义,并论述了基于国家这三种面相而形成的三重政党-国家关系逻辑,进而以全新的视角全面、深入审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以及政党-国家关系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国家意识不等于国家主义,也不同于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有着完整的结构,包括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现代国家是公民国家,公民是国家的主体。现代公民的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国家建设是指由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建制过程,也是在超越传统国家的前提下建立起和不断完善一整套具备现代国家基本特征的组织、价值和制度的历史过程。梳理历史上各国国家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尝试性地概括出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阶级建设国家模式、军队建设国家模式和政党建设国家模式。以此类型为依据,对20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建设模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政党建设国家模式的最终成功有其内在深刻而独特的政治逻辑。这一模式下形成的政党国家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型,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阶级性与民族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的性质,决定着其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需要用发展的、多维的视角重新把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准确地界定、维护和实现我们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税收国家出现的过程中,两个新的要素会随之出现:纳税人群体和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需求。这两个新的要素会从两个方面对政党国家体制造成影响:一方面出现扯断交叉依附连线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政党国家的自我支持机制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出现,特别是欧盟的出现,中国也别无选择地被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百年的中国电影也被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电影广泛传播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对各民族文化传统、世界多元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世界电影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各国都在努力探索一种后文化殖民状态下的国际化策略。日本就利用动漫打入国际市场,欧洲保持了一贯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的优势,并把它发扬。中国电影要想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立足,必须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传统,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电影品牌国际化的道路。本文将主要谈国家形象、国家电影品牌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曹胜 《浙江社会科学》2012,(8):34-39,156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式中,基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组织特质的差异而确立的国家相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国家回归理论在承接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国家是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组织实体,其行为活动依循自身的政治逻辑,而不是"社会冲突的舞台",也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普遍存在的国家自主性在社会政治结构中呈现出差异性的变动状态。斯考克波、诺德凌格尔等人在宏观结构和政策过程研究视域下对国家自主性展开具体分析,开放出国家中心理论范式的研究进路,从而实现对传统政治学在国家研究领域中哲学演绎知识传统的超越,开启了国家研究的政治科学化时代。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对国家的探讨无不以国家起源、本质、特性为基础。政治学者为国家的产生设想了多种途径,恩格斯为其作结:国家起源于阶级间的争斗。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其基本功能是组织社会活动,管理公共事务。国家特性是国家本质的外化,它通过多个方面得以体现,而最基本的是其主权性、公共性、组织性、政治性、历史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是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组织,是与社会各种利益密切相关的.20世纪的西方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国家问题,探讨国家性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国家观.其一,认为国家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二,认为国家是统治者自身利益的维护者;其三,认为国家是各种利益的协调者;其四,认为国家是阶级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处在转型社会的中国,目前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有诸多问题:如危机频发与制度滞后,权威治理与分权自治的央地博弈,民主化与市场化的共振危机,运动治理与法理治理的抉择.然而,转型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危机与治理伴随政治生活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国家问题.只要把危机纳入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中解决,就并不可怕.无论是社会危机驱动型国家治理模式,还是国家为了追求一种良善的政治生活而选择的整体性治理活动,国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自主性作用.从“构建性自主”、“嵌入性自主”、“反思性自主”和“无为性自主”四个维度着眼,可以探讨我国经由何种自主性路径来达到有效社会治理,从而走出国家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高思遥 《理论界》2013,(2):13-14
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从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视角出发,分析十月革命后国家利益的辩证视角。列宁的国家利益观是阶级性与民族性、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原则性与灵活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列宁的国家利益观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美武  佘云关 《学术界》2012,(2):99-105,284,285
1891年3月,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说,国家是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应"同公社一样"立即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这是说,无产阶级要有自己所需要的国家,不能运用旧的国家来进行管理。可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的作者在理解恩格斯这段话时,忘记了国家是一个祸害,要求"胜利了的无产阶级"把旧的国家机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一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唯物主义国家观也就荡然无存了。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的本来面目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历史意义。还马克思主义本色,国家祸害论不是能淡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