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传统的民族思想愈加不能减轻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中国人民千方百计地寻求救亡途径。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议题,以改良派、革命派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派别围绕民族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民族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各民族自觉程度、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拟就清末民初达斡尔族经济模式变迁的原因以及多元经济模式变迁的发现等问题进行论述,在揭示达斡尔族经济模式变迁必然性的同时,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民族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的新式教育发展,与同期全国新式教育发展步调一致。但由于该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该地新式教育发展体现出了极大的自身独特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性,这正是当时全国新式教育发展初级阶段地域发展不平衡性特点的一个缩影。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同期全国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本文即试对抗战前夕该地区十六县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做一简单探索,并力求说明造成该地新式教育发展特点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慧 《民族研究》2006,(6):72-79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广西省是基督新教在中国进入最晚、布道区最少的省份之一,清末民初才有基督新教大规模进入广西.此前,广西境内天主教活动得较为频繁,是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地.基督教在广西广泛开展的传教活动对广西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播的历史是广西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清末朝鲜北部边民不断越过国境移居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谋生,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从朝鲜南北各道移居中国境内的朝鲜人数急剧增加,在鸭绿江沿岸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移民村落.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朝鲜移民分布及人口数量、社会关系、生产与生活、教育等状况,与之前时期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康欣平 《西藏研究》2023,(5):69-76+161
1905年,年仅18岁的钟颖在四川开始召集训练新军,至1909年新军成,清廷派其率军赴藏。年轻的钟颖能练成这支赴藏川军,与其父晋昌大力支持有关。晋昌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满人将领,后在列强施压下被清政府发配成都。钟颖率军赴藏遭遇西藏地方政府的阻拦,赵尔丰派边军护送,赵认为他畏惧胆怯。钟颖率军到达拉萨后,驻藏大臣联豫并不看重他,而更重视罗长裿,波密之役中钟颖颜面扫地。辛亥革命爆发后,钟颖仇视革命并采取行动企图扑灭它。清王朝覆灭后,钟颖顺应潮流,出任民国驻藏办事长官。由鼎革引发的西藏混乱和冲突愈演愈烈,钟颖考虑驻藏川军安危,也是促使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钟颖负责清末民初西藏一系列事件,高估了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萎靡不振的晚清社会,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和对社会的关注,担负起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现实主义艺术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因为现实主义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期赫哲族从以物易物到商品交换再到货币流通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作了详尽论述。文章主要从以物易物促进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化发展,商品交换推动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转化,货币流通加快了赫哲族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的步伐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辛亥鼎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满族文化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历史变迁。拥有旗人身份的老舍在其许多作品中都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满族文化状态予以刻画描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满族传统文化之渔猎骑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渐趋废弛,折射出满族在文化态度上的调适,在文化认同上由原来的本民族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向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合族思想的勃兴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在急速变革的历史文化场域之中同频共振、互为依凭。以合族思想为镜,可照见文学中国家形象的隐喻及指归;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出发,则可透视合族思想的进阶之旅。双重镜像互见之下,合族思想的曲折演变与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共同构成了颇具意味的复杂纠葛和历史面相,揭橥了清末民初文学中隐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朱灵慧 《民族学刊》2021,12(10):39-45, 120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包括谚语俗语、歌谣民曲、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型。在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之时,西方学者通过序言、注释、图像,以及穿插其中的阐述,呈现出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审美价值、中西差异的认识,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具有收录方式多样、涉及主题广博、地域特征凸显等特征。藉由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考察,相关译介呈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状态。同时,西方学者尝试探察中华民族国民性格、分析中西民俗异同,显现出模糊的民俗学学科意识。但与此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术语界定和系统的分类方法,概念不清、分类不明、内容杂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表明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尚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总之,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中国民间文学著述,既是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亦是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的直接映射。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韦顺莉副教授的著作<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一书2008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这部34.6万字的著作是韦顺莉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成果,后经多次修改完成.我是韦顺莉同志1987年至1994年在广西师范大学读历史专业本科和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时的任课教师.顺莉同志刻苦勤奋,成绩优异,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广西师范大学七年学习期间是历史系公认的优秀生,得到领导和师生一致的称颂.  相似文献   

14.
清末屯垦政策在川边藏区的实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为切入点,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分析了清末中央政府在川边藏区实行的屯垦政策。根据分析,认为此次屯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边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限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清政府对此次屯垦活动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开垦力度有限,使之总体上未超出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赵书彬 《西藏研究》2023,(5):60-68+161
“西藏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不断认识西藏客观事物、推进治藏实践时产生的特定理论概念,也是评断历史上实践成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西藏实际”具有主观与客观、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历史与阶段、一体与多元相统一的重要意涵。以“西藏实际”视角出发来考察清末革新藏政及其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清末革新藏政对西藏实际的认识更倾向于政治性、全局性、共同性、一体性,而相关研究的评价对西藏实际的认识更倾向于局部性、特殊性、多元性,应该说这两种对“西藏实际”的认识都不符合西藏实际,都对西藏实际作出了片面的理解,割裂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跨界民族是指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利益问题、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外部势力的介入等原因会引发跨界民族问题,并产生国内和国际影响。跨界民族问题对国内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危及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危害国家边疆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削弱国家凝聚力、加剧民族矛盾与冲突、损害所在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跨界民族问题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相关国家周边外交关系带来深远影响,易于引发相关地区关系紧张与冲突并成为引发重大国际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吴昊 《民族论坛》2008,(10):36-37
<正>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也并不都是积极的,只有通过具体事例来分析民族习惯法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才能比较客观的、深入的、全面的了解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在民族地区进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数字媒体作为媒介传播的技术手段,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分不开。它的出现,是时代进步、人类需求不断提高的产物。生命形态的改变,促使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艺术样式的更进也可想而知。传统的视觉艺术范畴,因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各种流派的推动,大大被扩展。而当今大众对艺术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着艺术的不断创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使得很多视觉艺术创作不再停留在单一领域,而是创造系统的创作机制,注重跨领域多角度的融合创作,注重艺术创作本身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注重受众的情感需要和互动机制。从而产生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体验。  相似文献   

19.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8(4):11-19
学界对中国国民党边疆民族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些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常常涉及这一问题,但是专门以国民党前身组织和其执掌全国政权之前的边疆民族观为考察对象,并梳理其边疆民族观演变过程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一问题。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及其政党边疆民族观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国家的转型,特别是其最终抛弃汉族主义,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坚持大中华民族新主义,对唤醒各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