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始于17世纪中后期的中英茶叶贸易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19世纪呈现出派繁荣景象。其中,在1868—18ffe年的18年中,输英华茶都在100万担左右。但同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衰败的危机。从70年代开始,中英茶叶贸易逐步走向衰败。1894年,出口到英国的华茶只有307505担,占中国对英出口商货总值的90%。面对着极其激烈的国际茶币竞争,当时一位英商曾指出:“锡兰茶每年产如此之多,而印度茶产数仍然不减,则华茶在英国市面不能不退”,陷入“无人过问”①的困境。华茶在世界茶市上独占鳌头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②。茶叶是中国重…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25日,中国茶叶博览馆馆长王建荣向媒体介绍瑞典“哥德堡号”沉船古茶样时说:茶样十几年来一直深藏中国茶叶博物馆库房内,从未公开露面。茶样是1987年从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起来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有幸保存了两份;一份是前副总理田纪云转赠的,一份是瑞典驻上海大使馆赠送的。1745年9月12日,瑞典“哥德堡号”在驶入瑞典哥德堡港口时沉没,当时载有370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是安徽休宁地区的一种松萝茶。“据记载,这是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属绿茶类”。  相似文献   

3.
武都——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茶叶和丝绸是中国最主要的特产,历史悠久。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在《诗经》和《尔雅》中已有关于茶的记载。唐朝陆羽著《茶经》更明确地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西汉时,茶叶生产在接近云贵高原的四川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茶叶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交换物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北高原地势高寒,不宜稼穑,西北少数民族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布帛、食盐、茶叶等  相似文献   

4.
一、程朱阙里 一代儒商 我的祖籍江西婺源(史上隶属徽州“六邑”)。我的叔公祖辈就迁居屯溪。历代经营外销茶叶,是屯溪茶叶世家。抗战前我的叔公继承祖业,在屯溪观音山开设怡新祥茶号,精制“屯绿”。以沪港茶栈转手外销。外销精茶的品种有“特珍”、“珍眉”、“特贡”、“贡熙”等,质量在国际市场上优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茶。  相似文献   

5.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倮倮的调查 ,与中国彝族在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彝族与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历史渊源 ,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等国倮倮族 ,是一个有着共同习俗、文化、信仰的同一族群群体。  相似文献   

7.
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茶业界技术基础薄弱,日本政府积极承担起技术引进的角色,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设置传习所、聘请中国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一套传习制度来推广学习到的红茶等制茶技术,改制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红茶、砖茶等,努力提高茶叶的出产品质,以达到与中国、印度等国家竞争的目的。此外,日本还积极“走出去”,派遣专业人员到中国、印度等调查,汲取外部技术并带回国内,为技术传习和知识扩散提供了丰富资源。日本所开创的这套劝业、传习和改制的技术传导机制,给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以深刻影响;日本吸收技术、广泛扩散、共享共谋并结合本土实际有所创造的技术变迁路径,至今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20,(3)
受“内亚”理论、“族群”理论等西方史学理论的影响,一些古史研究将地理环境差异当作不同民族间生活与交流的鸿沟,中国东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被视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进而将这些地区的人民与内地人民分割成互相隔离的族群,从而构建了一个内地与边疆、本部与边缘的历史叙事模式。这种模式在中西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变成中国古代史研究不可绕开的前提与背景。本文利用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档案、土地契约、地名志、中外考察记等史料,还原了明清时期内地与蒙古地区人民跨越长城、河套等地理界限,在农业与贸易等方面进行的历史悠久与规模宏大的双向交流,以及移民、技术与文化传播的历史画面。指出在一个环境与民族多样性的国度中,地理环境等自然差异从来没有成为人群交流与融合的阻断因素。相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一部突破环境局限的历史。“内陆亚洲”“长城带”等西方史学理论的提出受到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应用到中国史的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藏地区内商品贸易趋向活跃,演绎着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近代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英属印度之间的商品贸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地与西藏的传统商品贸易优势地位,在近代后期被英属印度所取代。近代意义上的西藏市场网络已经形成,其运行效率低下,且最终受外商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1.
近代藏汉文化交流的使者——能海法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佛教于元、明、清三朝,虽已传入内地,但多为帝王御用,民间传习者甚少。“特于汉僧丛林,尤为扦格不入。”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汉族佛教诸宗,已有悠久的历史,以为学佛人只要学通诸宗教理即可得到满足,认为“印度佛学,亡绝已久,今欲求佛学之真,必于中国。”“学者诚有志佛学,当以中国译籍为本。”而汉地佛教虽以大乘显宗性相两宗为主要,但是佛经典籍浩如烟海,故一人无暇外求。其二,在汉族地区很少有人翻译宏传藏文佛教典籍,所以,不知藏传佛教蕴藏之丰富,更不知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种种高深密法都保存在藏文佛经里,并在雪域高原得到了发展。有些藏族僧人来内地传法,也因不通汉语,只传授了一些密宗事相,对于较深的教理,限于译述能力,未能传达。因此,汉族僧徒只接触了一些藏传佛教密宗的皮毛,而无法窥探到其中深广的内涵。加之西藏地处世界之巅,令人神秘莫测,藏传佛教又以密宗为其主要特点,吸收了一些西藏原有宗教——本教的鬼神及仪式,遂令一般人认为西藏佛教,就  相似文献   

12.
《徽州社会科学》2008,(5):58-59
北京瑞丰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7月,位于著名的“中国特色商业街”、“京城茶叶第一街”马连道。“鸿志”为企业注册商标,主要经营安徽茶叶有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六安瓜片、屯绿、祁红、黄山贡菊、大生堂紫砂壶,兼营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等全国各地名优茶叶、  相似文献   

13.
张锦鹏  钟行 《学术探索》2023,(11):126-132
白盐井地区是古代云南井盐产区,明清时建有多所庙学机构,王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发展儒家文化,将国家意识“涓滴”于边疆地方社会。此举效果明显,民众捐资兴办儒学积极性高、当地近圣文化流行;在当地民间传说中,还出现了将内地神灵移植到本地信仰叙事的转化。这种自下而上的崇儒和认同内地文化的现象,反映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在地化效果显著,边疆少数民族已形成广泛的国家认同的社会心理。这一个案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始终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化统一性的积极政治效果,对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才吾加甫 《新疆社科信息》2002,(4):F003-F003,16
密宗学院(居巴札仓):密宗学院,藏语全称“华丹桑欧德钦林”,意即“具德密宗大乐洲”,简称“居巴札仓”。内建有教务和行政两套班子。密宗学院外建有堪布,僧管居住的拉让和办事机构札仓吉哇等。密宗,又称秘密教,简称密教。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密教分藏密、唐密和东密几种。藏密即西藏密宗,是在唐吐蕃时期由莲花生大师等人从印度传人西藏后,  相似文献   

15.
《诗经》“荼”为“茶”源说周蒙茶叶、丝绸和陶瓷为中国三大发明,久负盛名。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①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在公元4世纪茶便传到了朝鲜,早在汉代就传入日...  相似文献   

16.
在中俄贸易史上,俄国一直试图通过建构中俄条约体制,不断扩展中俄贸易的边界。19世纪中叶以后,俄商终于成功突破边境小镇恰克图一口通商的局限,深入中国内地产茶区——湘鄂赣地区直接经营茶叶贸易。1860年,俄商伊万诺夫(Иванов)等即到汉口地区考察商务;1863年,俄商伊万诺夫、奥库洛夫(Окулов)和托克马科夫(Токмаков)三人在湖北崇阳产茶区率先创立了俄国茶贸洋行和制茶厂,直接制茶销茶。俄国茶商在制茶销茶的过程中,亲履茶区,与中国官、民发生频繁的地方层面的法律交涉。俄商通过这种地方层面的交涉实践了不平等条约体制所赋予的在华权益,中国政府亦通过这种地方层面的交涉表达了对列强高压的有限抗争。就整体视野而言,俄商的经营活动无疑直接加速了湖北尤其是汉口地区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仔细考察中国自夏朝以至清朝各朝名称之由来 ,大体有两种情况 :由夏至宋均以其第一代帝王的发祥地、分封地或封爵地为其名号 ,元、明、清三代则从政治学意义上命名。以下对中国古代主要王朝命名的由来做简要的介绍。夏朝 :公元前 2 0 70年~公元前 1 60 0年。其活动的主要地域在黄河中下游 ,即古代称之为“夏”部落联盟的地区。商朝 :“商”本为部落名 ,约公元前 1 6世纪时 ,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灭掉夏朝 ,建立了以自己部落名命名的商朝。周朝 :周的先祖古公父由 (今陕西旬邑 )迁至岐 (今陕西岐县 ) ,始称自己的部落为“周”。公元前 1 0…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和中原地区后,都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在隋唐之后,佛教在中原逐渐衰落,而在西藏经过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持,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制度。造成佛教在两地不同的发展轨迹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笔者不揣冒昧,从环境的角度对佛教在西藏的演变,提出一些看法,尚祈方家赐教。一、高原大一统与佛教的传入佛教正式、大规模的传入,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时吐善传入佛教,是吐善社会大一统的结果。在西藏的远古时代,高原不同的地域,分散着众多互不统属的部落,此后,高原上第一位王——聂赤…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镇汪王岭村的邵琴2008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热心于当地的茶叶改良和后续发展。为此,这名曾受“春蕾计划”资助的贫困生毅然放弃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知识推动当地的茶叶品种改良和生态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她正抓紧为当地茶叶注册商标,并开设了网上茶叶店,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销售当地茶叶。  相似文献   

20.
北京之白塔与常见之“宝塔(窣堵坡即Stupa)形制不同,引人注目。它和窣堵坡之“宝塔”传来的时间、路线都不一样。前者随同佛教与寺院建筑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时代较早。至于白塔,则自尼泊尔传入,先到西藏,后到北京,然后传到其它地方。传到北京的年代为元世祖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