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此为孙中山亲口承认.十月革命后,苏俄宣传理论不断完善,为其"移植理论"提供可能.苏俄、共产国际主要通过派往中国的代表来影响孙中山."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更是面受教益.孙中山在舆论宣传思想与实践上的努力最终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可.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终其一生对革命宣传极为重视.大众传媒引入中国后,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舆论中心.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后长期生活于上海,对上海这个媒体平台,自然多加利用.本文以上海为切入点,探析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与上海传媒的关系,希冀全景展现孙中山的舆论思想和宣传实践.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以毕生的精力寻求救国富民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一贯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并将报刊宣传与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密切结合起来 ,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不仅使报刊宣传有益于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而且也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孙中山的报刊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4年前是他从事报刊工作的早期 ,这一时期的报刊活动以在各报刊上撰发论文宣传改良思想为主。1894年到 1911年是孙中山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先生…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晚年做出许多新的革命建树,同中共建立合作关系,改组国民党,重视民众宣传,提出三大政策,创立新三民主义,创建黄埔学校。使其事业更加多彩多姿,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的这些新建树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与帮助又是密不可分的。孙中山晚年的卓越建材及其革命精神,当今仍然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汪澎 《学术探索》2012,(7):123-125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晚年与美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民初开国一代领袖中与美国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政治家,无论是他的革命思想或建国理念,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经验密切关联。即便是他晚年的政治转向,也是他对美国某种程度上的失望、失落情绪的反映。自广州政府建立之后,孙中山积极拓展联羡外交,一次又一次地呼吁美国政府施予援手、主持公道,然而从威尔逊、哈定到柯立芝这三位前后主政的美国总统,却对他不予理睬,甚至鄙视,始终未能叩开美国的外交大门。在一连串的对美交涉不受重视,备遭冷遇,对美国从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之后,孙中山不得不采行了联俄政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名称,这些名称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并逐渐稳定在“宣传思想工作”上.这些概念的演变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国时代变化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理解与运用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形势和主张对宣传思想工作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式等作出的自觉调整和转交.在这种历史演变中,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得以清晰地体现出来,它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一项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宣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0.
此文首先追溯孙中山和粤籍青年在日本形成革命派系的过程,然后分析他们在南洋及华南倡导革命的宣传活动,最后探讨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华人之越洋移居的关系。孙中山在东京创造出一套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革命理论,以此说服和吸引青年知识份子。与此相反,孙中山及其粤籍追随者们暂时搁置他们的普遍性、理想性的构想,由此企图了解和满足南洋、华南居民之多元性、特殊性的需求。如此,他们在东京、香港、新加坡轴线上的革命朝圣、传教、托钵和圣战的过程,则显示出辛亥革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