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由与规范: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文化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矛盾.但是,网络自由和网络规范又是统一的,无论我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网络行为,还是用社会道德和网络道德来倡导网络价值主体自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网络自由,同时,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促进了网络道德规范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网络行为自由不是摆脱目前网络行为所受到的各种技术、政治、法律等限制而为所欲为,而是在认识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们已经形成的网络行为共识,不断为人们的网络行为创造各种实现其行为自由的条件。网络只是在人们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达到自由目标的一种工具或平台。因此只有现实的、历史的网络行为自由,没有无条件的、绝对的网络行为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为我们充分认识网络行为自由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不加分辨不利于伦理学、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网络具体问题的解决。本文从道德与伦理、个体网络行为与网络伦理关系、网络道德自由与网络伦理秩序三个层面,分别对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各自侧重对象和范围,但就其形成与实现的现实性而又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4.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是有限制的。然而,在当今网络社会,一些人无视自由的边界,为所欲为,导致网络自由发生异化,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有推行以技术控制、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为一体之对策,才能使网络自由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也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网络现象。一些网民主要通过污蔑、辱骂、网上攻击、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围攻,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这样的行为也使得网络文明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而控制这一行为,要加强网民自身道德以及法制意识建设,实现网民自律,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主体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网络行为的自由选择和言论观点的自由表达,是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网络架构设计的结果,也是现实社会中的自由在网络社会这个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反映.但是,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往往出现异化,从而产生了系列问题,有必要进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网络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延伸和不可替代的“精神共同体”,网络文化同时也对实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构建阳光绿色网络社区,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服务大众特别是服务青少年的绿色网络载体,需要社区管理人员认真遵守网络法规和道德,有“堵”有“疏”,文明办网,需要会员尽力做一个有道德、有品味、讲文明、讲礼貌的网民。  相似文献   

8.
从互联网络与网络主体的关系看网络主体的理性和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络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相比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互联网络已对现实社会中人们新思想的产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和自由人生的实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应只致力于网络信息的自律和他律工作,而也应引导人们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网络理性,在技术善用的基础上重塑其作为网络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我国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民自律是重要组成部分。网民自律的内涵表现是网民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与自我建构,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内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思想自律、网络道德自律,外在层面主要包含网络语言自律、网络行为自律。实现网民自律需要强化网民自律的动机选择,建构其内在的心理契约,并由此确定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选择。培育网民自律的路径主要包括:内外兼修(提升网民群体的网络素养)、以德润网(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依法治网(健全网络空间的法治体系)、利益驱动(强化网络空间的正向激励)以及监督管控(健全网络空间的监督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负面问题及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文明的到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信息欺诈、黄色泛滥、信息安全受损、网民人格异化等网络负面问题.产生网络负面问题的伦理根源是网络自身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伦理的约束力;网络空间的道德冲突使网民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之中;网络法律和道德建设的滞后使网络负面问题有可乘之机;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网络负面问题的形成.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整合传统伦理资源、扬弃西方网络伦理理论、强化网民的内在道德自觉,是消除网络负面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道德宽容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宽容要求道德主体应有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衡量道德态度和行为是否属于道德宽容的重要标准;要求道德主体应当遵循不干涉他人正当自由的原则和尊重犯错误的权利、价值差异性、人格尊严、自由的权利,以实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自由是网络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是一种新的自由时间:一方面,彰显出很多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不同的新内涵;另一方面,节约劳动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的比较研究,求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即现实道德相比 ,网络道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 .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 ;2 .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自由意志是哲理法学派采取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理性进行纯化而得出的概念。其理论旨趣在于发现一种类似于自然法则的道德法则,寻找人们的行为所必然依循的自由规律,从而创建一种能够像物理学等科学一样精准的道德学说。因此,自由意志是纯粹理性制定法则并依循法则而行动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可以说意志是完全自由的。  相似文献   

15.
在线数据分析法是依赖于网络技术,对网民网络行为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及浏览跟踪系统自动获得的网民行为数据,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更容易掌握网民的真实想法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按获取数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将在线数据分析法分为网站流量监测法、网民行为跟踪法及搜索引擎关键词统计法三种主要方法。网站流量监测法利用网站流量监测系统对来访网民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记录和统计;网民行为跟踪法利用客户端插件对网民样本进行记录分析,以推断整体网民的网络行为;搜索引擎则对巨量网民的搜索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为人们了解网民行为提供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网络自由的理解,存在着激进的或绝对化的网络自由观、简单的或单向度的网络自由观,以及理想的或彼岸式的网络自由观。在这三种网络自由观下,网络自由被单一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为了保全网络自由概念的整全性,需要从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和网络价值三个向度对其进行理解。网络自由的空间向度、社会向度以及价值向度隐含着其与网络秩序的辨证性张力关系。网络空间向度体现了技术自由与技术控制之间的张力,网络价值向度体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二者均需在社会向度上予以限制,而网络道德共识和网络法治则是其中两个纾解网络张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浅谈网络言语行为的道德失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言语行为是网络行为的基本形式,因而就网络言语行为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于网络道德环境建设具有普遍和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网络言语行为的失范主要是道德问题;造成失范的原因既与网络及其技术特点有关,也与网络言语行为的特殊规律有关;对网络言语行为道德失范的救治,应本着有利于网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则,运用技术、法律和教育的综合措施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网络自恋形式各异,从群体自恋的网络语言到个体自恋的疯狂自拍以及他恋姿态的网络围观,无不体现着网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思考。网络自恋的内容和形式挑战着网络自由的极限、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必须从网络技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规范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的崛起,和以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征的虚拟行为方式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新的道德风险。通过对1 157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包括网络侵害、网络滥用、网络盗版和网络抄袭四种类型,参与这四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其以网络抄袭最为严重。回归分析发现,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发现的政策意义在于,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入手,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网络治理是为实现合秩序状态而推进的虚拟实践有序化过程。实践中,互联网建设方式对网络治理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实新闻制度也对网络治理形态产生亲和性制约,不同国家会呈现出互有区别的治网逻辑。用以调控网民行为的政策工具多种多样,但由于网络治理超越了国家疆域和民族居所,因此网络政策工具应具备可通约性和世界禀赋。为此,可对现有政策工具进行可通约性检视,进而形成并不断充实网络政策工具谱。一国对网络属性的不同定位将决定其网络治理的思维模式,并体现为相应的治网逻辑和工具组合策略。具体而言,可以将网络定位于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异时空",或是现实社会延伸出来的"亚社会",抑或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