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化既是“人口的城市化”,也是“空间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组明显,社会分层现象明显体现在居住空间分化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加剧。通过上海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特征进行剖析,进而对农民工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戈壁绿洲城市张掖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敏感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地的研究别具意义。通过分析张掖城市绿色空间在四个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自然环境是绿色空间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是绿色空间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政府行为、规划思想是绿色空间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并探讨了未来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和人居环境的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山地空间"平原化"建设现象,选取延安南部新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态格局下城市空间构成模式的思路。在对区域山脉、水体、淤地坝等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与山地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营建需求,提出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保护的分析方法、保护策略和利用措施,以此尝试构建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山地生态格局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构成模式,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向山地空间拓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恢复性环境健康绩效的相关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在健康影响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环境空间类型的恢复性效能差异还未能得到充分研究。通过实景图片环境模拟,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恢复性环境的效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恢复性环境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山景、农田、水景空间的恢复性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空间,人群对水景空间的偏好大于绿色空间,空间开敞度、复杂度与恢复性有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特征,可为健康景观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形理论研究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近年来已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如在河网水系、地层断面描述和城市变化监测方面都得到诸多应用,但将分形理论用于地震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研究仍不多见。通过建立汶川县地震前后土地利用数据库、计算分维值和稳定性指数来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震前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稳定性差异。研究表明汶川县地震后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和稳定性指数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地震对土地类型空间复杂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由此提取震后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震灾信息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城镇街道网络受地形、历史发展格局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小尺度、疏密结构复杂等特征。本文选取"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羌峰村,模拟震后街道通行的"资源"分布,进行交通网络需求与网络空间表征、网络节点连接距离的关联性研究,并构建街道网络的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引力场安全格局模型参数中,节点介中心值可较好反映人们对最短路径的选择倾向和街道网络流量的变化趋势,而街道空间句法的中心性、最短路径中心性、激发引力场的安全格局中心点介中心性均有高度一致性和可辨性;通过引力场优化模型提出的避让策略缓解了节点的拥堵程度,使整个街道网络呈现出动态平衡的状态,形成了高效街道网络的引力场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10.
赵艳敏  董会忠 《城市》2021,(4):23-37
笔者借助信度效度检验方法对构建的"2+26"城市能源绿色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科学性进行检验,采用熵值与TOPSIS结合法对能源绿色消费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在时间维度上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山东省部分城市出现"先升后降再升"的波浪形趋势,河北省、山西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空间维度上历年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北高南低"分异规律.影响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变化的指标主要为科学技术支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政府应合理控制财政支出比例,把握好绿色防治理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现阶段城市土地市场及其特征目前,我国已有一百多个城市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深圳、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正在进行着城市土地有偿转让的尝试。从各城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土地市场主要包括四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房与居住空间格局深刻反映着城市地域上的社会经济状况,是认识城市及其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从住房租金考察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新领域,利用住房租金特征指标研究西安城市居住问题,用定量方法揭示西安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规律。依据西安市主城区2014年7月份的964处住房租金交易信息,借助GIS、SPSS、Sufer等软件对西安市主城七区住房租金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可供出租的住房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偏南的雁塔区、碑林区和莲湖区;(2)西安市住房租金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与"居住郊区化"的趋向性,雁塔区租金普遍较高,最高值出现在曲江街道办,长安区租金普遍较低,最低值出现在引镇街道办;(3)通过回归分析,综合西安市主城七区所有租房交易数据,得出影响租金影响因素主要有住房配套设施、装修情况以及商服设施等。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郊野公园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供人们游憩和健身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郊野公园规划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发展概况、主要活动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与相关规划条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选址特征、规划实施与运营管理情况3个方面总结我国郊野公园在规划与管理上的缺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郊野公园今后的建设与管控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共园林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研究公共园林的文化背景、目标功能、营建途径、审美范式等,对于补充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指导当前传统城市风景的保护与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公共园林在宋代城市文明的演变下迎来鼎盛,并在地方官府主导下形成了显明的政治经济目标取向和空间体系化、功能兼容性、营建定式化的特点,且其与城市水利、教化场所、风水格局等共融的生态智慧经验,奠定并影响了元明清时  相似文献   

15.
孙可  张严 《城市》2016,(7):61-66
商业用地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中零售商业用地作为商业用地的核心要素,表征了商业用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效用。商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演变状况和内在机制,可以客观地反映城市商业用地和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依据。笔者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通过解析2003年~2013年城市商业用地的演变过程与特征,揭示了商业用地的空间集聚和规模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演变动力机制,提出了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获取2013年和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空间数据和POI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种空间方法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主聚副散”“西多东少”的不平衡发展特征,且逐渐显现为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力最大,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力最小。据此,本研究提出建设多节点支撑城市群空间格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加强政府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建议,以期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006—2011年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建设的强度、速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找和应用新的规划方法论,以解决由此导致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话题。本研究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运用GIS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而后对内生发展情景、外生发展情景、历史外推情景三种城市扩张典型情景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城市扩张模式的合理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在各自相异的扩张情境下,矛盾较深,差别较大;以历史惯性模式的优势驱动力的空间特征效应为基础,依靠外生发展模式的驱动力空间效应,使得因城市集聚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得以分散缓解;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绿带、交通、工业等要素的布局调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制等方面着力城市扩张模式的优化。本研究期望能为城市合理扩张提供规划方法实践,为促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及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基础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骏  季春 《城市观察》2021,73(3):108-117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顺德以土地换产值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根本原因是城市创新空间系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优质服务的创新空间不能匹配顺德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产业创新空间相关基础研究,从内外部创新空间格局视角,重点梳理顺德产业创新空间方面的规划探索.从区域创新合作、多元创新协同、提升空间供给等方面总结既有经验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考虑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提质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条件,是确保西部山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生态敏感性、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及其作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整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约束、生态承载力容量约束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实证,从规模容量控制、空间格局规划以及管控指引等方面示范了相应的技术方法,明确了其发展规模和空间,并提出了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