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为戏曲理论的萌芽、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关戏曲的记叙性或论述性的著作,如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等。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著作,它不仅...  相似文献   

2.
平志军 《社科纵横》2009,24(2):107-108,116
根植于都市的青楼文化,极具艺术魅力,吸引着文人士子,并且使得文人与青楼女子之间有着亲密交往。本文立足明清易代之际的金陵,考察青楼文化对文人人格、创作的影响,探究文人笔下具有浓郁青楼文化色彩的都市金陵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3.
赖琼玉 《学术交流》2003,(3):139-142
唐宋元小说戏剧中的青楼故事是时代造就的产物。唐传奇中的青楼故事是唐人冶游体验的产物 ,不过却于浪漫之中反映了唐代的士族门阀政治。宋代青楼小说说教意味浓重 ,也透露出市井气息。元代青楼戏剧是元人的白日梦 ,体现了落泊文人对功名和风月的幻想。  相似文献   

4.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4,20(4):119-121
马致远的《耍孩儿·借马》是元代代言体散曲的优秀之作 ,作者借助嬉笑怒骂的辛辣之笔 ,形象地揭示了元代文人的群体大悲剧。透过表面的诙谐幽默 ,骨子里蕴含着悲愤绝望的冷泪。从元代多重文化语境下重新解读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旭阳 《学术交流》2023,(11):171-182
在宋人所编选的宋代诗集中,从《九僧集》到《江湖风月集》,诗僧群体的作品占据了其中的重要地位。北宋陈充编选的《九僧诗》,展现了诗僧交往群体之广以及其与中上层士大夫群体的交往之密切,并且这种诗僧群体与文人群体间密切的交往关系也是《九僧诗》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而随着从北宋向南宋的过渡,诗僧群体交往的主体也演变为中下层文人群体。就宋代而言,禅宗对诗学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晚唐体的出现与发展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诗僧诗集的编选与出版上。此外,宋代的诗僧诗集还反映了中日两国僧人的交流与诗集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徐永明 《浙江学刊》2004,(6):125-133
婺州文人群体是形成于宋末,历经元代、迄于明初的地域性文人群体,这个文人群体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使婺州几乎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这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一区域文人群体之构成及其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作一具体的分析和描述,以期人们对这一地域文人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北京丰台花卉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金、元时期,元代是其蓬勃兴起的重要阶段。在国家统一和城市建设的影响下,大都城南地区别墅众多、文人雅集,带动了花卉种植业的兴起与赏花风尚的形成;永定河主河道的移出,为花卉种植提供了水脉、土壤以及交通等适宜的自然条件。社会变动与环境变迁,共同促进了北京城南部这一特色地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系统中,男女之思与故乡之怀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于古代文学相思与思乡主题的系列作品里.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思维形式促使两大主题泛化为中国文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一《诗经》中相思与思乡便吟唱不止.对偶婚、氏族群体组织及伦理规范的形成确立、血缘观念与个体情欲受到某些遏制,构成了眷眷乡怀与两性慕恋的文化条件,两大主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同源性.文本表现可以《王风·君子于役》为例,在思妇那里是相思,而征夫这里便为思乡.但相思并不皆因征戍徭役而起,思乡也  相似文献   

9.
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林祖藻1994年4月20日,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金子真也先生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的陪同下,参观、阅览了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金子真也教授正在研究《四库全书》的"谷响集"(元代诗...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7,(2):119-122
<正>"选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加之元代杂剧创作的高度繁荣,选本编选者"欲世之人得见元词,并知元词之所以得名也"[1](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序》,P406),使元曲"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2](臧懋循《〈元曲选〉自序一》,P438),明代的戏曲选本编纂很快发展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与戏曲传播载体,明清戏曲选本1所具有的"选""改""评"以及传播意义,使其在践行和建构明清戏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刘少奇站在延安马列学院的演讲台上,以其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胆识,大声疾呼要加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他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认识,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之给予了批判性的继承,使之成为共产党修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而使其演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下文简称为《论修养》),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一个光辉典范。一、《论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第一,《论修养》继…  相似文献   

12.
胡小成 《求是学刊》2006,33(2):115-120
汉乐府《昭君怨》到《后汉书.南匈奴传》的一系列作品从各个角度逐渐完善了昭君的故事,并形成“昭君怨”的基调,奠定了昭君题材的文学母题;从南北朝到唐宋,文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释和创作,扩充和发展了“昭君怨”这一母题的内涵;元代的马致远则创造性地接受了前代的影响,创作出杂剧《汉宫秋》,奇妙地兼容和深化了昭君题材的丰富意蕴,成为经典原型之作,深刻影响着后世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答失蛮诗人萨都剌生活在宗教繁荣的元代的后期,与道教徒交游甚广,在其作品中多有涉道诗词.它反映了蒙元统治者所采取的包容并蓄的宗教政策,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特征,道教与元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关系.这些涉道诗词,无疑属于道教文学的范畴.其在语言特征上,尤为蕴涵着道教文化的符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汉大赋中的天子车驾看汉代礼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大赋中的天子车驾包括大驾、法驾、小驾.透过汉大赋车驾描写的不同,可以发现汉代礼制的变迁及文人心态的转变.从《子虚赋》的奢侈到《上林赋》的守制,司马相如确立了汉大赋的描写格局与摹礼特色.从《上林赋》的崇儒车驾到《甘泉赋》中的甘泉卤簿,汉代赋家于崇儒外衣之下,兼容了多种文化精神.而在《两都赋》与《二京赋》的车马描写中,则可见东汉文人在追慕西汉与赞扬当朝之间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8):122-125
中国古代词集分为民间和文人两类,著名学者对民间词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从敦煌《云谣集》重见天日开始,绝大多数研究者因各种原因将这部词集定性为民间词总集,并写进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但是,仅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运用对比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云谣集》的词律、语言风格与民间词存在很大差异,与民间词的标准不合,而与创作时间相近、属于文人词范畴的花间词和南唐词高度相似。《云谣集》收集的作品是成熟词而非初期词,因此,它应该是文人词总集而非民间词总集。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文从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出发,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重点审视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以切实提升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话语: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现象、思想与观念。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戏曲批评方  相似文献   

18.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别号“齐东野人”,山东历城(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诗歌集有《归田类稿》二十四卷,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中;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录小令161首,套数2首。元代立国之后,有七十多年不开科举,堵塞了知识分子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大量读书人的报国之心无以实现,“蒙古用人,以国族勋旧贵族子弟为先”①。经济上蒙古贵族、僧侣和地主富豪联合统治,又造成广大知识分子“九儒十丐”的困顿处境,他们既不甘愿沉沦于社会最底层,又没有形成强大的反叛力…  相似文献   

19.
陈妍 《唐都学刊》2010,26(4):70-72
韩偓这位享有忠臣节士令名的诗人,却偏偏自行结撰了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香奁集》。《香奁集》通常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部文人艳情诗集,千载之下,褒贬不一。借鉴文本分析、史料考证法,可以得出如是判断:《香奁集》既有艳夺温李的旖旎诗篇,也有与艳诗毫无关系的寥落意绪,更有介于似艳非艳之间的幽微心曲。  相似文献   

20.
孙祖眉 《社科纵横》2009,24(5):124-125,12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一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执,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引《庄子》赋予玄学,开创了晋代“达”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