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春归"在宋词中,并非仅指自然界春天之归来或离去,而是一个象喻意十分丰富的意象。历经仕宦坎坷的词人,有以此意象比附仕途顺境之消逝者,有以其寓托政治生命中断后的悲愁与幽恨者,更有以之象喻国运衰颓并婉达于国家前途深重的忧患之情者。宋词幽约含蓄的抒情特色,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尽得展现。  相似文献   

2.
意象乃寓"意"之"象",是诗歌的最小艺术单位。蒙学经典《千家诗》富含意象,文章以谢枋得主编的汉语版本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千家诗》(Golden Treasury of Quatrains&Octaves)为研究对象,从意象分类着手,探寻许渊冲先生英译三类意象的方法,以期获得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得以传递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诗歌意象美的传递——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意象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原诗美的传递.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阐释了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存在形式通过"赋比兴"等手法而进行的诗意的表达,而人的本性和事物的异质同构的特点使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唐诗英译的例子,通过对译本分析并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中对原诗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意境的理解是关键,在实践中还要结合译入语境对意象作阐释或调整,这些策略对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意象集中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6.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诗歌中,大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从"大地"意象出发,选取不同时代活跃在美国诗坛的三位诗人——惠特曼、弗罗斯特、斯奈德。这三位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大地"意象繁多且各不相同,其诗歌又在同时代极具魅力和代表性。通过观照三人的诗歌中"大地"的意象来剖析此意象在不同时代分期中对于美国诗歌史的意义和深层的隐喻空间,并由此展现美国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和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8.
鸟类在古诗词曲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喜乐哀愁。它们寓含丰富的文化,译者翻译时需放在文化语境里考虑。从文化角度探讨含有鸟类文化意象诗歌的翻译方法,以向译语读者展现鸟类诗歌特殊的韵味,是古诗词跨文化翻译的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唐湜的诗歌意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历来是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诗人、诗学家唐湜通过对诗歌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对意象及其特征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描述,认为意象就是诗歌本身而不只是传达手段,意象是灵魂与意志的凝合,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并认为凝定的"姿"是诗歌意象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鸟类文化是动物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本文将从鸟类寓含身世与鸟类寓乡愁两个情感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鸟类意象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诗僧释敬安的诗歌中,咏梅诗占所有咏物诗之冠,有129首,其中直接以梅命题的诗有19首,梅意象出现的频次也最高,有146次,成为其诗歌的第一意象。其咏梅的角度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花木鸟物并举的意象组合的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通过抒发对梅的喜爱,表达诗人对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并塑造魅力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意象(Image)"是中西诗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西诗学的难点,中西诗学至今对于"意象"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文章首先以汉语语境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于中西诗学之中"意象"概念的辨析,将汉语术语"意象"明确界定为"意中之象".然后从生活基础出发,指出诗学之中的意象理论基础就是由"符号-表象-情感"所组成的关系链.之后,还从不同的角度,将诗学"意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后,着重讨论了诗歌意象的计量单位问题并提出了比较客观的意象计量方法.至此得到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意象"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象,如"鸟"、"风"、"山"等,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这些意象之中,这些意象不但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在此从介绍陶渊明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入手,一并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诸如"鸟"、"山"、"风"等意象的意蕴及陶渊明赋予其中的个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远游》,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它是屈原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从审美意识这个角度对《离骚》和《远游》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篇诗歌的意象构造、心理模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审美理想体系,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色。就《离骚》的审美意象来说,它是由三大群体构成的。过去历史的传说,目前政治的兴衰,诗人个人的遭际和兴叹,构成了《离骚》的第一个意象群体。诗人寄理于情,寓教于象,以大量事象的忆、叙,使诗歌审美意象的内涵纵向拓展,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以昆仑西海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5.
"局限"是文学翻译作为"再创作"的必然前提,而"意象"正是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成分."意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殊性,其独特性可以说是在其他文化中不能找到的和无法取代的.诗歌翻译除了传达诗歌的"肉体",还要传达其"灵魂".翻译如同转世,不可能让肉体和灵魂完美统一地在另外一个世界和文化中再生."意象"是诗歌中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局限.因此,这种局限性引发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空间.从更广泛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看,翻译诗歌中的"意象"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本土文化意象在"他者"文化中的植入;其二,"他者"文化意象对本土文化意象的影响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论宫体诗派的艺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把宫体诗派置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历史长河中 ,给以历时性的扫描与意象建构的剖析 ,就会发现她的艺术贡献与历代批评家对她的蔑视之间存在着相当悬隔的落差。宫体诗派作家所创作的大量诗章并非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文件 ,它们“吟咏情性” ,传承了诗歌的永恒主题 ;变革求新 ,推进了古诗的律化进程 ;体物寓情 ,拓宽了诗歌表现的意象领域  相似文献   

17.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诗歌的意象表达来探讨其语言的特点.首先通过具体作品《歹徒》、《梦想》和《火与冰》的分析对修辞性诗歌意象包括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做了介绍,充分肯定了修辞格的使用在诗歌意象的表达中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诗歌意象的鉴赏方法,认为只有虚实结合、整体感知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之美,并依此对庞德的《地铁站掠影》和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学界现有的"意象"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建立起来的,因而"意象"说在面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时往往陷入困境。这也是"意象"说、"意境"说尤其适宜于解释唐诗,却与宋诗品质不尽相合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脉络中的重要阶段,宋诗发展了"事象"的表现形式,提取与事相关的要素,以呈现动态的、历时的行为和现象;并通过"事象"营造出"事境",在每一个独特的事境中传达多元而充满变化的复杂体验,进而实现诗歌主旨的表达。以宋诗为代表提炼出来的"事象"与"事境",可以用于建构古代叙事诗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古典诗歌的叙事传统,进而全面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