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2.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3.
关春玲 《江汉论坛》2008,1(1):60-63
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的阐释体现了以生产劳动和阶级政治的观点透视当代生态问题的"应用马克思"的理论取向.奥康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内分别就工具主义自然观、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环境史的叙事模式所关涉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等问题予以独到的分析;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内蕴对深化当代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正义与生态文明都是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途径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正义问题缘起于人们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方式,特别是那些以牺牲他人或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良好的做法.自生态正义问题产生以来,它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实现生态正义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根本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实现生态正义与建设生态文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建设生态文明内在地要求实现生态正义,实现生态正义又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宏观的美学理论角度观照吕剧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生存现实,从吕剧艺术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生存环境中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社会凝聚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元价值,并进而提出生态文化重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驱动着人类在外在幸福欲求和内在终极追求的悖论中,选择了生活幸福.片面的效率与发展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准则,它诱发着消费生活的扩张,使产品的社会价值背离或扭曲其自然价值.相对于社会价值的周期缩短而言,产品的自然价值被环境分解的周期却相对地在增加;当产品社会价值的周期不断缩短,超过环境分解自然价值周期的极限时,生态危机便不可避免.所以,生态问题其哲学根据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心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类生存的"心态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问题是一个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日益突出的问题。虽然生态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它又具有地域化的特点。在当代,中国对生态危机的处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要用何种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万物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选择问题,要对中国人生存方式的选择作出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和参考,对话性的话语方式是比较适合的。本文以保罗.蒂利希的生态神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作为基本坐标,试图揭示蒂利希哲学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意义,并以此为当代中国人在处理生态危机过程中进行生存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进而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代伦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从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道德思考出发,论述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巨大价值,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存关系,维护人类的持续生存是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并深入阐明了环境伦理原则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态德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其所属理论学科仍存有争辩,对生态德育深入研究和理论发展有较大制约性;生态德育实质是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范畴和实践形态,生态伦理学的存在和发展规定了生态德育的内在价值和生存逻辑,因此,生态德育是生态伦理学介入现实问题的实践理性和实践形态;通过实现生态保护伦理责任,有效促进当代生态文明之构建.  相似文献   

10.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经济理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个案社区村民从破坏环境来寻求生存、发展经济,到经济飞跃之后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功地实现了由单纯经济理性向生态经济理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时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法哲学认识论,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作为环境诉权实体法根基的环境权是一种开放性的权利而非为人类所独享,应当由人类与自然(环境自身)共同享有.环境对于人类及其自身而言都存在着利益,环境利益分为当代人的环境私益、环境公益(当代的与后世的)和环境自身利益.环境诉权是环境权利主体的一种程序性权利,包括环境私益诉权、环境公益诉权和环境生态诉权三类.环境公益诉权旨在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生态诉权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救济环境生态法益而赋予生态自身的一种诉权.  相似文献   

12.
当代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呈现跨区域态势,边疆地区或因生态分界被打破,或因位于生态位过渡带,成为环境巨变及生态恶化的高危区域,边疆环境史研究在历史进程及环境史学界长期缺位的状况近年有所改变,但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边疆历史环境变迁及生态恶化晚于内地,近代化以来,生态危机使边疆在另一层面上成为中心,成为环境外交中影响最大、关注度最高的区域。边疆环境的自然属性及其生态价值开始显现并日渐回归,其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以另一种面目呈现。作为当代环境整体史学的重要部分,边疆环境史必将在生物多样性及本土生态恢复、生态安全、环境外交等领域彰显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供给角度分析,生态服务可分为三类: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经济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生态服务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并如何识别,二是生态服务的价值如何内化到产品中去。传统的生态规制思路对环境问题虽然力不从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铺垫。基于生态服务的理念,对各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进行生态规制,即从原材料的选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运输、最终消费都遵循生态服务原则和符合生态系统属性的要求,才能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网状生态服务链关系,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使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统一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凌 《社会科学家》2005,(4):137-141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学科也打开了原有的壁垒,"用系统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本文力图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视角来寻找建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体系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在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潮流与趋势前提下,本文大胆提出了"理性生态人"的新型行政价值理念,并对之以体系化的思索与探讨,力争为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文化建构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圆融思想富含深邃的生态智慧,其中,"依正圆融"的法界一体观和"圆融不碍个别"的平等观是其哲理基础,"自利利他"的行为观和"心净土净"的唯心理路是其实践智慧.在当今时代,这一圆融的生态智慧具有深层次的参考价值,值得因环境日益恶化而苦恼的人类所关注.汲取圆融思想的生态智慧,将其熔铸于当代生态学理论并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可以为解决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白洋 《兰州学刊》2012,(2):180-185
中国古代制定有大量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寡欲节用"为其内在的生态伦理基础。对其进行挖掘梳理,有助于解决现代环境法治自身理念上所存在的困境。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长期割裂法律与生态伦理的内在联系。结合传统生态伦理观,可以从环境立法、执法、守法等层面对我国的环境法治提出完善。  相似文献   

17.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生存的焦虑"问题是我们人类生存中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信仰和宗教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信仰的冲突、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族群间的争斗、国家间的战争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应该以"提升人的生存境况"、"解脱/慰籍生存的焦虑"、"成就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选择、互相交流和借鉴价值实现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交往愈来愈频繁、人类资源愈来愈紧张的地球上共同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提出问题的研究、解释问题的研究、评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四个方面对有关文献作一个粗浅的评价 ,将经济学家分析环境问题的工具概括为产业结构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了简要的评述。并且认为 ,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促进了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学科的融合 ,拓展了科学研究的空间 ;研究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如资源等级、持续产量、社会贴现率和使用者成本等 ,对于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 ,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原理对行政价值观重构的理念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凌 《兰州学刊》2005,(3):32-33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学科也打开了原有的壁垒,"用系统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本文力图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视角来寻找建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体系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在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潮流与趋势前提下,本文大胆提出了"理性生态人"的新型行政价值理念,并对之以体系化的思索与探讨,力争为当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文化建构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