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信息时代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文章通过构建大机械类专业大类培养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范式,开展了既精通机械设计制造又擅长智能化系统设计应用的学科交叉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以信息特色强化大机械类专业内涵建设,升级改造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新兴跨学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文章将信息特色和实践创新融入通识必修,设计“学习-体验-养成-创新”四位一体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机械+信息”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创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全程项目式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多路径选择”的课程体系范式。通过课程体系范式的组织实施,创新“大课程”项目引领式融合非技术能力培养、“大实践平台”真实场景式多路径培养、“金课”示范引领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模式,为课程体系范式实现提供有效保障并取得了显著培养成效,也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选择.然而,忽视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泛化等问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显得较为突出.在梳理SNM理论核心内容基础上,运用SNM理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生态位的网络关系,并从网络视角阐述了联盟技术生态位态势的愿景、力量和知识机制;最后基于SNM理论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联盟的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探讨"管工融合"导向下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提供一种创新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区域产业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产业的影响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文章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区域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构建趋势不稳定,与区域现有产业专利联盟相互影响,受区域资源禀赋影响明显,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引领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失调”,各地产业规划过度趋同、产业布局与科技资源不匹配、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能集中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等。因此,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建立系统有效的协调组织体系、构建网络式产学研战略联盟、合理制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步骤、完善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丰田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某一地域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新兴产业集聚动力有内源和外源两方面。内源驱动机制包括集群收益驱动、创意资本驱动、学习和联盟机制、环保理念;外源机制有空间内聚机制、社会资本融合、消费者支持、政府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应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居民、企业与社会等内外机制不断调整,互为融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模式,产学研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产学研联盟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联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是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深入分析福建高校和生物与新医药类专业设置情况,剖析福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应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育人为宗旨,逐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集聚产业人才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在职培训力度,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等五个方面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阐述了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场,从而提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阐述了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场,从而提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智能时代向教育教学提出培养大批多样化创新人才的社会诉求,驱动了教学范式的变革。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来阐释教学范式的内涵与结构,并将教学范式纳入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梳理,发现教学范式经历了原始的现场教学向有组织的个别教学的转变,然后到班级教学,再到班级差异化教学的演进历程;教学观影响教学范式变革的方向,"因材施教"是不同时期教学范式一贯坚守的教育理念,技术虽是驱动教学范式变革的重要动力,但须通过教学范式的系统性、结构化重构才能实现范式的转换。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契合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利用智能技术驱动教学范式重构,推动大规模教育和人才个性化培养相融合,实现"因材施教"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胜任力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福建师大协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以社会需求导向、职业发展动力、岗位胜任力要求、特色创新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理念,嵌入H RM 胜任力,设计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丰富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立体开放的教学学平台与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基于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基于H RM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社会学经历了从实证主义范式到诠释/现象学范式、批判/解放范式等多元范式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范式在竞争关系中共存。实践范式的出现为教育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整合创造了条件。实践范式是朝向社会实践的研究范式,是从研究探究一步步“落地深耕”到实践的一系列承诺。实践范式的教育社会学秉持“教育实践”的核心立场,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关系的变革,激发实践智慧,实现教育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同时,实践范式因其对本土化实践研究的凸显,故而对研究教育社会学本土化路径的实践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设计艺术学要面对广阔的设计市场,要为当代的设计文化、设计实践和设计产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与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科学分析和比较,发现我国艺术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缺陷,完善教育体制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理念,提升本民族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发展潜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党建的创新实践,树立了党建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示范品牌。其创新实践昭示一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核心作用,敢破善立,构建科创驱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创新范式,其中蕴含着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逻辑。对党建引领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创新范式与实践逻辑的探究,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新时代党建创新发展的研究,也有利于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成功经验的提炼、推广,增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平台的品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服务于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坚持“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创新”四个原则,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积极构建以“一二课堂无缝对接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学术创新就业创业为重点的学生成长助推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品牌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才能真正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环节,真正做到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确定,以及实现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国内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与做法,总结西安欧亚学院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思路、人才培养π模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措施等,以给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呼应工业4.0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者,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面向,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分析创新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要点,从学科、课程、师资等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关注学科转型升级、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等重点环节,把创新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指出学科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以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新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政策提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俨然已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从"双一流"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征要素来看,强调中国特色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任务和突出学生中心本位,由于受各高校师资力量、资源投入、地域特色等系统因素的影响,遇到的实践困境在宏观上呈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政府与大学特定管控形态,中观上各级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特色弱显,微观上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端师资力量薄弱。为此,需要以顶层设计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动治理机制,以各类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布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发展进路,以协同平台缓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端师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