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家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备受世人瞩目。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材料、装饰、构造等多角度探究了明式家具“道”与“器”的美学特征,阐释了“道器合一”的造物理念,以期引发更多关于明式家具的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音乐电视”(MTV)这种电视艺术形式自从登陆中国以来,虽仅走过短短几年的道路,发展却十分迅速,成绩十分喜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历史的民族认可和接受并得到发扬光大,是很耐人寻味的。 事实上,经过中国的音乐人和电视工作者勤奋努力和辛勤耕耘,“音乐电视”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西方的音乐电视注重商业化操作、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视觉上的强烈感官刺激,中国音乐电视则讲究将积极向上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的服装设计文化,受其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的影响,两者在服装设计的功能观、造型观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前者将服装的功能定义为“为道”,在服装造型上注重服装对形体的遮蔽作用;后者将服装的功能定义为“为人”,以表现人的形体作为服装造型的准则。  相似文献   

4.
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高度“自觉”且“开放”的一个时代,作为一种人、祖先、神灵三位一体相互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一石雕,它给我们呈现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雕塑美学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神韵内涵。它上承两汉的大气恢宏的石雕风格之特点,下开唐风新脉,形成了古拙、深厚、细腻的古朴风格,超越了汉魏时期的风格形态,它依然遵循看传统哲人的“天人合一”、“合物我”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特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结晶,又是石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本外文化”的使命。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典石雕艺术的光辉之灿烂,同时,还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杰中姜千贲什与垆米纳扭会青青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在引入西方艺术过程中,“写实”之风强劲,原因是写实艺术在具有审美功能之外,更易体现与当时国情相适的功能(救亡图存,宏扬革命等)。但就在“写实艺术”统治现代中国画坛时,一个少为人知,在现代画史上影响不大的“决澜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追求“纯造型世界”,追求艺术最本质,最单纯,最超然的审美功能。当下,时过境迁,社会状况、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性也在面向国际化,三十年代“决澜社”的艺术主张及活动,被再次提出来论述,有它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鱼形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感符号之一,应用广泛。就历史和文化而言,它是一种特殊的圈式,负载着某种民俗情感和多维度的人文内涵。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无论是有形的鱼图,还是无形的鱼俗,影响看中国人的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本文重点对传统“鱼”形的造型演变及审美意蕴进行分析,并阐释了“鱼”形造型特征、人文内涵、寓意的演变,揭示了传统“鱼”形在当代艺术中所产生的·‘新意”。  相似文献   

7.
“线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特征。钢琴艺术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来到中国,在其本土化进程中融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质。表演艺术讲究程式与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演奏技巧)来表现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线条美”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泉州木偶造型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有着多元的宗教文化背景及伦理教化功能。泉州木偶造型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是闽南地域文化的缩影。就风格而言,泉州木偶造型不受形式局限,可随意塑造,强调艺术的意象化特征。江加走创作的木偶为泉州木偶造型的经典。泉州木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娱乐需求,也为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是楚艺术的重要形式特征。就线条类型而言,有平面展开的线和立体构成的线。前者主要以漆画、丝绸图案和帛画为代表;后者则体现在各种雕刻(青铜雕刻、木雕和角雕等)艺术样式上。形成楚艺术线性特征的文化基因在于:楚国特殊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尚巫好祀的风俗;楚人的民族性格;老、庄“道”学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线性造型是楚艺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体现,它确立了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传统和主要艺术语言,并作为一种民族特色与西方绘画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现状的分析,旨在阐释艺术设计学生培养审美意识的必要性及方法。提出审美意识决定艺术设计的审美功能;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审美意识是推动艺术创新的根源的观点。认为惟有审美意识增强了,才能达到艺术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影视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因其具有丰富和生动内容,真实感人效果而显示了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和谐的社会需要健康完善的伦理道德结构,情感的呼唤,真情的呼唤,人情的呼唤,感情的呼唤,公德的呼唤,奉献精神的呼唤,崇高意识的培养等,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展现,成为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3.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艺术象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心灵意识内容是意识流小说中构建象征体的主要生活材料,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象征基本模式,并在象征表现手法上凸现其独特的创造。这种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印象、矛盾错位的心理意识以及物理时空意识内容等,同心理时空意识内容融汇去建构成象征关系。它所产生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意蕴的把握较为曲折;象征意蕴类型更为宽泛多样;象征的审美意蕴更为隐秘,更具有朦胧美;但哲理抽象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特征是从建筑装饰色彩的整体表现上、使用装饰颜色上、以及装饰色彩的本质上体现出来的。其装饰色彩在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审美观念、装饰风格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作为物化的、精神的反映,在其形象化的过程中,实践着、丰富着伊斯兰教的教义,使装饰色彩的实践变成了生命的意识和精神的寄托,具有伊斯兰教典型的色彩象征性。这种象征性,所表现出来的装饰色彩的生命意识和装饰意味,既符合装饰美的形式法则,又符合色彩艺术的创造本质。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 2 7年的文学运动是在不断强化文学的政治意识功能 ,弱化甚至排斥它的审美本性的过程中运行的。虽然在 50年代中期崛起的探索性文艺潮流试图对现实主义原则加以重新探讨 ,但很快便在反右斗争的浪潮中消失了。 60年代初期的文艺调整再次试图激活文艺的生机 ,但在法西斯专制主义文艺思潮的围剿下 ,不仅使文学置于荒漠的境地 ,而且使这种规范自身走向了崩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审美意识深入人心。只有具备审美品格的产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的文化产品,同样要求具有审美品格分析这一必要因素。针对文艺传播的审美品格进行研究,在定义文艺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和明确文艺传播审美品格的基本内容,引出其对传播学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此促进文艺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