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脸谱化改写:“十七年”鲁迅接受的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间,鲁迅形象从"革命性"、"政治性"意义上进行了脸谱化的改写。这种改写一方面是努力把鲁迅与革命拉近,一方面是努力使鲁迅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完全一致,最终使鲁迅成为文化界、文学界配合中国革命、论证中国革命正确性的重要资源。"十七年"间对鲁迅脸谱化改写是从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普及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始的。对鲁迅形象的改写,经由中学语文教学等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模式。"十七年"间对鲁迅形象的脸谱化改写实际是服务于时代政治话语的,虽然无论是鲁迅研究者们,还是教材编选者们,未必是违心而刻意地以此为目的,但在当时的政治一元化环境下,他们实际上也难以有别的选择。当目的脱离了研究对象本身的承载能力时,研究对象就只能是一个被摆布的工具而已,这种政治工具性,使得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教材编选,都越来越走向封闭、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2.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5):F0002-F0002
今年是鲁迅诞生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一些新的材料的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鲁迅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请您谈谈近20多年来我国鲁迅研究的状况和特点。新时期的鲁迅研究走过了坚实的历程,是鲁迅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使鲁迅研究焕发了生机。我们纠正了以往对鲁迅的有些“左”的解读.纠正了对鲁迅的曲解和拔高,冲破了许多禁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国的鲁迅研究者已经组成了一支精干的队伍,具有多学科相互配合的集体优势,正符合从多…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8,(2):145-147
现实连带意识的丧失,政治批判精神的失落,琐碎资料考证的勃兴,是中国当下鲁迅研究的三个主要趋向。在这个去政治化的学术潮流中,放逐思想的纯学术操作成为研究主流,鲁迅被掏空为一个意义空洞的学术符号,而鲁迅研究本身也沦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话语游戏,完全丧失影响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任何可能性。在此状况下,激活传统鲁迅研究范式的现实批判潜力,重启鲁迅研究的政治对话空间,进而开拓出新的理论视野与公共精神,也许是改变研究现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鲁迅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从政治分析到思想阐析再到文化解剖,从表层的人物分析到深层的意识、心态探寻,从单视角的平面研究、到多向度的立体扫描,都十分清晰地勾勒出鲁迅批评学在新时期的运态发展过程与演进轨迹。遗慽的是,异化,作为鲁迅审视现实世界所得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作  相似文献   

5.
竹内好的《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界的奠基之作。他认为启蒙者鲁迅只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从外部被解释的鲁迅,生成启蒙者鲁迅的是文学者鲁迅这个终极之场。竹内好追问文学者鲁迅形成的回心时刻,认为鲁迅在写作《狂人日记》之前的十年沉默期间,有一个获得文学自觉的时刻,这以后鲁迅坚持了文学者的基本立场,以此去直面各种话语环境。竹内好《鲁迅》开创了一种鲁迅研究范式,即不是单单注重鲁迅的思想文化意义,而更注重鲁迅本人的生命体验如何在他的文学活动中如熔岩得以赋型的研究。这对过于强调鲁迅的思想文化价值而忽视鲁迅的文学体验的中国学界,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言说鲁迅"遮蔽"鲁迅言说"的思想本质,这是鲁迅研究界客观存在的一大弊端。由于"言说鲁迅"重在"言说"而轻在"鲁迅",其结果是使"言说鲁迅"发生了重心偏离,鲁迅也被囚禁于精英话语的"围城"中,变成了一种任人阐释的文化符号。"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独立文本,但却常常被人们互相混淆和相互替代,进而严重干扰了读者对于鲁迅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并最终导致社会对于鲁迅陌生化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鲁迅研究处于鲁迅研究史上最好的时期。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研究冲破了“左”的束缚,开始打破“禁区”,拓宽领域,逐步取得可喜的进展。特别是1981年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前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观念更新及新研究方法的运用,一批中青年鲁迅研究者脱颖而出,他们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或择取新的角度继续探讨传统课题,或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多侧面的探求,给鲁迅研究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巴人是一位产生影响较早的鲁迅研究者,早在1926年就发表过正确评价鲁迅的论文《鲁迅的〈徬徨〉》。此后发表了不少对于鲁迅研究有影响的论著。他对鲁迅学建立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参加由许广平与他共同主持编辑第一部《鲁迅全集》,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对鲁迅研究既有较大的成绩,也有某些失误。总结他的得失,有利于鲁迅研究的开展。 (一) 巴人没有写过关于鲁迅思想研究的专论,但他为了研究鲁迅杂文和鲁迅治学精神,也研究过鲁迅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具体化,侧重于从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来划分鲁  相似文献   

10.
杨义 《北方论丛》2015,(2):1-15
鲁迅研究突飞猛进,同辈的和新一代同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回顾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当我们携带着古今贯通的知识结构,重新返回鲁迅研究的时候,依然觉得鲁迅研究还存在不少可以深入开垦的思想、知识、精神文化的园地和土层。面对如此博学、深思、特绝的鲁迅,笔者以为,研究鲁迅应该在“五个维度”上用力,即更深一层地疏通文化血脉,还原鲁迅生命,深化辩证思维,重造文化方式,拓展思想维度。这五个维度存在鲁迅思想和形式的原创性,以及这种原创性的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通过疏通鲁迅文化血脉,而不仅仅徘徊于接受外国思潮的研究,可以超越“半鲁迅”研究,回归“全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支克坚先生的鲁迅研究,是在中国绝大多数研究者企图运用"新理论"与"新方法"打造"惊世骇俗"宏论与独创"一家之言"进而谋取鲁迅研究新进展的时候,能够始终坚持一种特立独行的艰难还原研究与独异思潮研究,从鲁迅文本出发,执着于历史的与现实的标准,锲而不舍地在中国现代各种文化思潮的比较中尽力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既不赶学术潮流又不用时髦理论,从实证角度艰难地还原由于各种原因而被不同程度歪曲了的鲁迅.支克坚是一位既在过去的政治革命话语里又在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中艰难剥离文化元素的具有特别研究思路与事实雄辩能力以及坚持自己眼光的学者,他真正继承了鲁迅独行特立的精神,其研究在中国鲁研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是少有雷同的独异思路与别样眼光.  相似文献   

12.
易竹贤同志的《鲁迅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鲁迅思想概观的著作,对于一些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作者设有专章论述,如:"鲁迅研究六十年历史慨略"、"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之比较研究",这对于开展鲁迅研究史的研究和鲁迅同时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鲁迅思想发展的分期和世界观的转变,是至今仍然聚讼纷纭的问题.历来对鲁迅的思想发展是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进化论思路的"轰毁"为分界划分前期与后期的.由于过分强调鲁迅前后期思想是截然异质的两个范畴,就忽视了鲁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稳定因素和前后相承相续的联系性.与此相  相似文献   

13.
一点感想     
新时期鲁迅研究的进程,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时代脉搏跳动的。由于鲁迅研究在建国后前三十年形成的显学、官学地位,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只能遵从官方规定的结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对旧有束缚的每一次破除,都是研究者争取自由思想的学术勇气的体现,同时又成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推动力。这里刊登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新时期鲁迅研究,肯定成绩,揭示问题,表达着学术研究者冲破外在的和自身的禁锢,自由思想、自主创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鲁迅研究的进程,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时代脉搏跳动的。由于鲁迅研究在建国后前三十年形成的显学、官学地位,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只能遵从官方规定的结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对旧有束缚的每一次破除,都是研究者争取自由思想的学术勇气的体现,同时又成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推动力。这里刊登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新时期鲁迅研究,肯定成绩,揭示问题,表达着学术研究者冲破外在的和自身的禁锢,自由思想、自主创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新左派”与鲁迅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鲁迅研究的进程,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时代脉搏跳动的。由于鲁迅研究在建国后前三十年形成的显学、官学地位,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只能遵从官方规定的结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对旧有束缚的每一次破除,都是研究者争取自由思想的学术勇气的体现,同时又成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推动力。这里刊登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顾新时期鲁迅研究,肯定成绩,揭示问题,表达着学术研究者冲破外在的和自身的禁锢,自由思想、自主创造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经历了三个时段:建国初期的17年,即从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0年;新时期的23年,即从1976年10月至今。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宏观把握,视角多元,方法更新,注重突破。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鲁迅研究的新成果和一批鲁迅研究的学者,产生了对鲁迅研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三件事。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前,中国的鲁迅研究者需要继续发扬两种精神:一种是科学的追求精神,一种是科学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高旭东《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一书,从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全书将鲁迅置身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漩涡中加以剖析,研究了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选择,在文化深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承担,以及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传统。首先,第一编"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以"漩涡"一词点出"鲁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鲁迅所呈现出的复杂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反映,其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难题。以跨文化的眼光审视鲁迅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鲁迅研究史的研究,这是近年来鲁迅研究领域中新形成的一个专题方向。易竹贤同志的《六十年来鲁迅研究工作评价》(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了鲁迅研究史的轮廓,对六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做了概括的评价,其中不乏有精当见解,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不过,易文对鲁迅研究史的三个时期的划分,尚欠精确;对鲁迅研究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或论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的鲁迅研究 ,转入了一个整合、深化期。 2 0 0 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 12 0周年而推出的《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突破盲点》等著作较具代表性 ;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改造国民性”问题 ;对于鲁迅文化观的研究仍然是持续不衰的话题 ;在更大量的有关各种文体的研究成果中 ,《〈狂人日记〉重探》、《〈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等都有新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即鲁迅形象的接受,是鲁迅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形象一直在被塑造着,不同接受者心中有不同的鲁迅形象,这与真实的鲁迅相关又不完全相关。鲁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也与时代变迁有密切联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着鲁迅形象塑造的方式和效能,不同的时代背景,鲁迅形象的传播和接受呈现不同的样貌。总的看来,鲁迅形象的接受有两个基本的走向,即"神化鲁迅"和"人化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