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规范,腐败分子的腐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由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转为隐蔽性较强的隐性腐败。隐性腐败涉及面广,现有法律、法规常常  相似文献   

2.
隐性腐败的特征及防范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大、反腐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传统的粗放式官员腐败有所收敛。但是,这并未根本阻断腐败分子进行权力寻租的路径。在天网恢恢的反腐局面中,他们被迫转入腐败的隐蔽战线活动,以隐性腐败的形式重新铺开了腐败阵地。如何较为准确、全面地分析隐性腐败的特点,从有效打击的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反腐进入"深水区"》的文章,锋芒直指"隐性腐败",这预示着中国反腐将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羞答答的"隐性腐败"开刀。"深"意味着深不可测,"水"意味着水中捞月,"区"意味着区域广泛,这是笔者所理解的什么叫反腐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4.
袁刚 《领导文萃》2012,(8):23-26
2011年"两会"最后一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例行的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总理明确点明腐败是当今社会最大危险,同时也隐隐点到制度、体制是营造"腐败的土壤",亟待改革。干部官僚腐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作奸犯科的贪官污吏,不仅法理难容,就是其自身也怕见阳光深自潜藏。然也有  相似文献   

5.
<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反腐力度,显性权力及其腐败得到了遏制,隐性权力及其腐败需要格外注意。一、隐性权力及其来源隐性权力是相对于显性权力的一种权力运作形态,其可能产生于显性权力的延伸和辐射、权力主体的个人魅力、正式权力角色形象的扩散、权力集中且不规范、权力非对称、官场潜规则、权力运行隐蔽且权力范围与责任不清等,同时往往还会表现在政治文化与心理层面。显性权力主体即职务权力主体,而隐性权力主体则更为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的质疑.日前,有媒体刊文,揭开了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的面纱.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表示,"隐性福利"已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暧昧的"隐性福利",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所谓"隐性福利",说白了,就是权力福利、权力自肥."隐性福利"的长期存在,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放大"马太效应",加剧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姜亚芬 《经营管理者》2013,(28):289-289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毒瘤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一条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与约束。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使得扫除潜规则中隐性权力的毒瘤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不论是拒腐防变、正风肃纪,还是简政放权、权力清单,都是这方面的切实举措。其中,腐败与特权,是公权力失范和异化的突出问题。如果说腐败是权力异化和失范的显性症候,那么特权是权力失范和异化的隐性病根。管住权力,必先反对特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而反对特  相似文献   

9.
技术官僚借助数字技术实施的智能化腐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对审计与监督提出了挑战。"区块链+政府审计"的模式有效打破了这一困境。"区块链+政府审计"的显性特征、多元协同、追溯机制与技术官僚智能化腐败治理的隐性揭示、合作需求、精准问责之间均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基于智能合约的腐败治理数字化平台是"区块链+政府审计"模式运行的基础,因此,要积极实施数据库、软硬件、审计分析层、审计可视层、审计应用层建设,为政府审计优化奠定良好基础。此外,为进一步优化技术与制度协同,还要不断完善"区块链+政府审计"的资源与权力保障机制、腐败事前预警机制、腐败协同惩处机制、腐败治理反馈机制,真正提升政府审计的监督效用。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作为一种隐性的公共权力腐败,给公共权力的行使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但是由于其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对行政不作为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并且可行的措施来抑制行政不作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为官如何算成功,这是自古以来为官者和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成功的标准不仅形形色色而且许多还相互矛盾,尤其是显性标准与隐性标准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当前,在我国正全力深化改革、大力反对腐败,政治生态由恶向好的社会大背景下,在以习近平同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边缘腐败"作为一种隐性的腐败现象,一般介于规则、程序的边缘,较之于直接进行的索贿、受贿、贪污等腐败行为,人们虽然能普遍感受到其严重性、危害性,但在相关传统文化、习俗或现行制度规则下,却很难界定,也难以查处.由此,注重对"边缘腐败"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腐败行为是腐败主体在一定的腐败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腐败心理作用于腐败主体的结果。预防腐败,一方面要从外因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廉政心理建设,着力培养他们  相似文献   

14.
《决策探索》2008,(17):43-44
“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是民众对公款吃喝的讥讽。除了调侃的意味外,还包含了几多的无可奈何。 由于法律和制度的欠缺,导致公务消费存在监管盲区,成为消耗财政经费的“防空洞”,成为一种隐性腐败。实行公务卡和定点饭店,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反腐败治本抓源头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要降低行政成本,单靠推行公务卡和定点饭店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组织腐败、利益集团腐败、制度化腐败等几个概念见诸各种论述之中,这也证明了公共舆论对组织类腐败的认识已从单一公共事件的评判上升到对公共事件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的反思。组织化腐败实质上是组织腐败、利益集团腐败、制度化腐败几种概念的集合,特定区域一旦呈现组织化腐败的特征,该区域范围内公共资源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就已经被腐败的组织群体控制。同时,组织化腐败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而且它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  相似文献   

16.
赵蕾 《领导文萃》2008,(10):35-40
腐败泛滥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恶果? 是否被认定的“腐败”一定都是真正的腐败? 腐败是政治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能否对腐败问题引入大赦机制,像民企原罪问题一样? 反腐两个系统,法律系统和党内系统,是否可能统一? 腐败能治吗?感冒,还是癌症?  相似文献   

17.
<正>公车腐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防治公车腐败必须找准其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方能收到实效。一、公车腐败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公车腐败,是权力腐败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领域的折射,发生在公车的配备、使用、管理、处置等各个环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必要厘清领导干部腐败生成规律的一些误区。从十八大期间125名高级领导腐败案例来看,人们对腐败生成根因"性恶论"的认知具有局限性,领导干部腐败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的根因与制度缺失有关;人们对腐败生成类型偏重贪污贿赂罪的认知存在误区,应同等重视渎职类犯罪;"高压反腐"模式对阻却腐败生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坚持阻断腐败供给、腐败需求和腐败扩散多策并举,通过标本兼治实现廉洁政治。  相似文献   

19.
从隐性成本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隐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强隐性成本控制是企业无法回避和逾越的壁垒。而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隐性成本,分析隐性成本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与腐败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体,围绕腐败空间的挤压与扩张、腐败收益的挤出与提升,反腐败与腐败相互对抗。为了反制反腐败打击措施,腐败形态结构会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以避免被查清,进而导致个人腐败向高级阶段的集团腐败发展转化。只有在反腐力度不足、时间不持续时,腐败才会演变发展,反之,就能遏制腐败。由此发现引导集团腐败形成的内在逻辑——应激机制:不彻底且不持久的反腐打击会对"腐败机体"造成破坏程度不足的刺激,从而产生适当应激反应,促使腐败发生调适性的进化转变以适应反腐压力。反腐败的力度与时间是决定应激机制激发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力度与确保持续是遏制腐败发展、防止形成集团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