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英九从政多年,党政历练丰富,作为台湾政坛极其显要的政治人物,其对两岸关系极为重视,特别是出任台湾地方领导人并担任国民党主席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陆政策,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着重就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质内涵、政策特点、作用影响和发展趋势,作一粗浅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福建社科情报》2004,(1):F003-F004
2003年12月12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发表“财经政策白皮书”,以“台湾优先、维持现状、经贸第一”为主轴。13日“陆委会”完成“台湾地区人民进入大陆地区申报程序”草案,对岛内民众赴大陆设置了种种限制。岛内舆论及航空业者批评“陆委  相似文献   

3.
民进党及陈水扁以分化台湾,同时也分离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危险策略取得台湾的执政权。其继续执政必须面对直接影响岛内民众生计、生活方式与政治前景的两岸关系。尤其是在台湾经济必须依靠大陆腹地才能步上“长多”轨道的现实之下,如何选择两岸经贸政策,成为岛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对民进党大陆经贸政策的回顾中总结其特性.并对未来的走势作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事记     
《福建社科情报》2009,(5):F0003-F0004
8月份 1日首届“海峡杯”两岸帆船绕标赛在台南举行,这是大陆帆船运动员首次在台湾海域参加交流赛。2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首度表示,将展开“深刻、大规模的大陆政策讨论”,鼓励党内针对两岸关系分开交换意见。国民党公布党内初选结果,吴伯雄之子、“立委”吴志扬被提名参选桃园县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台湾学子赴祖国大陆高校求学人数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大陆取得的学历至今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承认。承认大陆学历何时能实现?是台湾众多学子关切的焦点。从1997年大陆学历“采认”政策的出台、叫停及再次刹车,学历认证俨然成为台湾政局中的一枚筹码,其在以政治眼光考量的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用种种借口拖延承认大陆学历的进度,给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造成极大困扰,也给两岸交流的深人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6.
蒋经国逝世后的接任者李登辉,曾一度继承其前任以“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同时坚持“三不政策”和实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然而,当李登辉通过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大”和1990年3月“总统”竞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和第八任“总统”主政以来,国民党内“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间经过多次较量,李登辉先后将原“行政院长”俞国华、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赶下台,并剥夺了郝柏村的军权,逐步打破了蒋经国安排的集体掌权的局面。1993年初,“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围绕“行政院长”郝柏村的去留问题又展开了一场…  相似文献   

7.
台湾光复初期台籍精英的参政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 ,台湾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成长起来 ,要求扩大台胞的参政权。台湾光复初期 ,国民党大陆籍官僚垄断了台湾各级机构的主要权力 ,严重挫伤了台籍精英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他们转而参选各级民意代表 ,指责国民党大陆籍官僚的腐败统治。在“二二八事件”中 ,台籍精英要求实现台湾高度民主自治 ,国民党政权视其为暴乱行为 ,调兵残酷镇压 ,在日据时代成长起来的台湾一代精英遭到惨重打击。国民党高层被迫调整治台政策 ,吸纳台籍精英 ,以缓和尖锐的省籍矛盾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改革”是十年来台湾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一方面它摧毁了国民党迁台以后长期实行的“威权体制”,建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和政党政治,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在政党政治的实际运作中,它又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同时它还被“台独”势力用于建旨在与大陆分离的“新国家体制”。这种参与主体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使得“宪政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极为复杂,对台湾政坛和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宪政改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台湾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进党及陈水扁以分化台湾 ,同时也分离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危险策略取得台湾的执政权。其继续执政必须面对直接影响岛内民众生计、生活方式与政治前景的两岸关系。尤其是在台湾经济必须依靠大陆腹地才能步上“长多”轨道的现实之下 ,如何选择两岸经贸政策 ,成为岛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对民进党大陆经贸政策的回顾中总结其特性 ,并对未来的走势作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台湾政治转型主要是由台湾岛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台湾岛内因素来看,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台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国民党政权的"法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从台湾岛外因素来看,大陆"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政治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台湾的专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在这些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出现了多党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7次推动“宪政改革”,使得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并对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台湾“宪法”变迁历程做一整体性回顾,目的是要透过了解台湾由威权体制向民主政体转型过程中宪法秩序的变化,认清所谓“宪政改革”的实质和特点,并试图据此对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做出预见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投”是“台独”势力50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政治议题。其实质是借“公投”行“台独”,人为制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分裂,“公投台独”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台湾陈水扁当局借“公投”搞分裂的政治行为必将给台湾问题的解决种下祸根,给台湾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台湾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针对台湾的鸦片问题,后藤新平提出了他的鸦片“渐禁政策”,在台湾实行鸦片专卖。这一政策不仅稳定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而且成为其向中国大陆推广的主要侵略伎俩。后藤新平亦因此而跻身于日本政治统治的核心,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行政权威。  相似文献   

14.
纵观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理念与立场层次,主要涉及两岸定位与台湾前途,为其制定两岸政策的政治理论基础,起主导与决定作用;二是政策与执行层次,涉及如何处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为指导实践,是从属性的。民进党大陆经贸政策虽然属于后者,但其制定与调整也是在上述两个层面上展开。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党开启“政治革新”之后,台湾政治朝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主导下,西方式民主政治的内涵被严重扭曲,统独争议、民粹主义、黑金政治和依附西方等因素交互作用,将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引上了一条危险的发展道路。“台独”分裂势力“假民主、真台独”的实质值得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台湾“三合一”选举结果是国民党大胜,民进党隆败,台湾地方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结果,不仅意含深刻,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今年年底的县市长及“立委”选举,是台湾地方“总统”选举后第一次关系到政治权力再分配的选举,是台湾各党派实力总检阅,有特殊的重要性,不仅修关民进党,亲民党,国民党的三党版图,甚至也将直接影响2004年台湾下一届“总统”选举的布局,所以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从去年底就开始筹谋今年底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各政党,各政治势力正竭力进行各自定位与炒作,岛内“台独”势力竭力将年底选举变成为一场统独对决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如何实现中国统一,是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我们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在今年内澳门也将回归祖国。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现在仅剩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最后解决。自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盘距台湾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就形成了长期对立的局面,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中国共产党内也曾有和平或武力解放台湾的两种主张,邓小平同志以现实主义态度告诉人们,“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吞不掉谁”。如何实现统一?邓小平同志以超人的智慧向…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结束,代表国民党参选的马英九获得大胜,预示着海峡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新时期,迎来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新时代。重新执政后的国民党,将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更为积极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其中,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将会很快成为现实,海峡两岸期盼已久的直航将逐步落实,“陆资进岛”与放宽台商大陆投资限制会逐步开放,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制度化建设也会提上两岸协商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