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讨论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词语的含义的翻译方法;二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规范性,探讨正确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古汉语凝固结构“何…之有”反问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宾语+是+动词”的译法以及对古汉语词语的正确理解和灵活翻译;三是论证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和普通话比较,邵阳方言双宾句存有两种语序,一种是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居后的双宾语序Ⅰ,即S+V+O直+O间;一种是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居后的双宾语序Ⅱ,即S+V+O间+O直。动词的语义特点与双宾语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词类活用的鉴别标准是什么?有人提出: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而,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等等。比如:“出入相友。”(《孟子·滕文公上》)他们首先认定例中的“友”是名词,在这里它前边有副词作修饰,所以活用为动词。众所周知,具体的一个词,从古到今,不但大多数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在词性上也发  相似文献   

4.
所谓“双宾语”,是指在一个谓语动词后面接连带两个宾语。这种语言结构,称为“双宾语结构”。具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称为“双宾语句”。古今汉语大部分双宾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一致的,表现出汉语语法的稳固性;但因古今汉语存在着质的差别,即便古今基本一致的句型也有些细微差别。更有些古今不一致的句型,还有些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似是而非,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辨别不  相似文献   

5.
<正> 古汉语里有一类表示“把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活用词。它们的用法应当如何理解?当前,论者一般将属于前一种意思的视为使动用法,将属于后一种意思的视为意动用法。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值得讨论。(一)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不是使动用法,而是处动用法对使动用法,论者的具体解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对其特点却有共同的认识,都认为用如使动的词不表示主语施行的动作或变化,而表示使宾语施行这种动作或发生这种变化。简言之,就是表示“使宾语怎么样行动或变化”的意思。这种认识符合‘使动’的特点,这里无须赘述。但是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的特点是否也是如此,就得进行研究。因为如果如此,它是使动用法;否则,就不是。笔者认为不是如此。例如: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归璧于赵。(史记·廉蔺列传)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个词在句中被用作别类的词,充当别类词的语法职务,在语法学中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式。本文打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一修辞方式,讨论的范围限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为了称说方便,姑且把这种词称为“活用词”。一在古汉语中,许多活用词是为了简化句式而使用的。因为它除了本身的词义外,还兼表一个与它活用后的语法职务相应的词义;在句意中这两个词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结合为一个词组的意思;从而改变普通句式的结构,使句子由繁变简,造成结构简洁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8.
以《淮南子》中出现的40个双宾语动词为纲,穷尽性地分析了《淮南子》中149例双宾语句,171例双宾语句的变换句式,总结出6大类的双宾语动词及其2种基本句式,5种变换句式。表明《淮南子》双宾语动词及其句式是对先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动+趋+名"结构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动 +趋 +名”结构是指由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和名词性成分在线性序列上连续连用的一种结构。本文主要考察三个问题 :“动 +趋 +名”结构的特点 ;“动 +趋 +名”结构中动词的类别及特征 ;“动 +趋 +名”结构中趋向动词和动词的搭配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句子结构,应该分析为单宾语结构还是双宾语结构,语法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根据双宾语的语义结构特点说明这一句子类型被分析为单宾语结构的可取性.并且还将这一句子与"张先生责怪他自己"这一句子类型进行比较,来解决一部分人把它误认为双宾语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习者英语使役表达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普遍,但中国学习者受母语语言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往往倾向于使用“make+Object+Complement”这一分析型使役表达法,不像英语本族语人多选择综合型表达法,即词汇化使役动词。产生这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句法对比分析等语言层面。从文化角度进一步探究这一倾向产生的原因,并分析由于滥用“make+Object+Complement”结构导致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旨在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高教师对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从对汉语“NP1 V NP2 XP”格式中V的考察着手,可初步认定汉语中语类选择一个论元补语小句的几类动词,并重新界定了汉语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根据重新界定的论元补语小句的标准,确定了汉语中动词性小句的存在,使动结构中论元补语小句的存在;认为小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统一解释一些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是汉语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理论,体现了语法研究中理论上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类型学视角看,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分别是偏重形合和意合的语言。受时间一维性原则的制约,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在某一时间位置如果有多个动词表达相关动作(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就只有一个动词(并列动词除外)具有时体等与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其他动词则通过名词化或非限定形式来消除与时间信息相关的句法特征;汉语的动词在句法上也受时间一维性的制约。研究发现英汉语中的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的对立在本质上相同,在句法表现上不同。此外,对比分析了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的连续统和汉语名动词的相似点,更好地揭示英语-ing分词、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的本质和汉语名动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网络广告在语言运用上基本能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节奏可快可慢,字节从一字到十字均有;文字间加入数字或英语字母甚至网络词汇,口语化现象突出;句子以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主动句等为主,大量使用动词和主动句;标题准确、醒目、生动,兼顾高雅,雅俗共赏,产生语言的美感,能更好地传播广告对象及其品牌信息。  相似文献   

16.
吴钧 《齐鲁学刊》2008,(2):144-146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叛逆的勇士",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及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鲁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开拓出一条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晓明  王喜伶 《云梦学刊》2008,29(1):133-135
纳兰性德诗词叠字词使用比例大、范围广、频率高,主要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拟声词所构成.其叠字词主要出现在句子开头、结尾和句中,有的也独立成句.由于纳兰性德诗词中叠字词的恰当使用,也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荣华 《阴山学刊》2009,22(5):45-48
《名利场》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已故翻译家杨必的译本在力求保持原著丰姿的基础上摆脱了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不拘于原文句式的限制,大胆进行句子结构调整:拆长句为短句,化整句为散句;转换句式,调整语序;适当增补,展词成句。她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了原语的信息和风韵。  相似文献   

19.
双重谓语由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组成,其语法特征往往通过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在动词的选择和时态的使用上体现出来,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在动词的选择和时态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