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本期视点:欧陆哲学的总体思考:海德格尔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话语:这里结集翻译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是国外学者以海德格尔思想为核心所作的比较研究。其中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分析哲学的关系,另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最后一篇涉及海德格尔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内涵非常丰富,颇具启发性。它们表明在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关于海德格尔与奎因的比较研究,是泽伯姆教授的力作。他在语言主义的背景下面讨论海德格尔与奎因思想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许多想法引人深思,例如这两人对语言主义基本命题的认同和对传统观念主义的反叛,以及他们在语言主义内部提…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某些日本文艺评论家经常谈论"日本文学处在沉闷状态"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日本文学近年来似乎是有点沉闷,实际上日本文学界都在努力探索日本文学的新发展、新出路.当然,在探索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世界观不同,采取的创作方法各异,他们得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德国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的情境理论多处源于海德格尔早期的"情境"思想。海德格尔从Ereignis"入境",再通过Sorgen的意蕴性呈现出初步的逻辑构境图景,又在活页中"闪烁"出关于情境的灵感。这些为施密茨的情境理论做了铺垫。同时对海德格尔早期"情境"思想的探析也尝试性地推进了其思想研究的深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7.
<正>时值南开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集合南开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力量,出版了"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①。这一系列著作是南开大学几代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辛勤劳动的结晶,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既是南开大学日本问题相关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也是中国日本问题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将会在学术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并推动相关研究的进步。为此,笔者以文库为例,特别是就其中杨栋梁教授的著作《日本近现代经济政策史论》[1]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及其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8.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一书在法国出版,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围绕这位“秘密的思维之王”(H.阿连德语)而展开的“海德格尔之争”。现代哲学家在引起世人的争论方面,诚未有出其右者。现在则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去寻求他同第三帝国的关系的根源。联邦德国《宇宙》(UNIVERSITAS)杂志1989年9月号刊登了亚历山大·施万教授就海德格尔问题所发表的谈话。施万教授早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并于1959—1965年在该校任科学政治研  相似文献   

9.
马琳 《求是学刊》2006,33(5):15-24
如何确切理解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对话的观点?文章将海德格尔的名篇《关于语言的对话》放在其哲学基本关怀与前提的视域中进行审慎解读。文章阐明,海德格尔所谓的异文化对话的危险性只与欧洲语言相关。他对日本概念的阐述有明显的改造痕迹。特别重要的是,文中所描绘的与“日本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海德格尔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独白,它可被称为一个宏大的独语。文章认为,隐藏在海德格尔对东西方对话的暧昧态度之后的是一种关于传统的整体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象学原则"面向实事本身"为主线,着重讨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现象学思想道路。本文对后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论述最具创见,并且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出发,开创一种关于"政治世界"的现象学哲学。  相似文献   

11.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某些西方大国以人权为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他们还提出了种种"理论"来蛊惑人心.本文就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从其一贯关注的"存在的遗忘"这一最根本的哲学之思入手,考察现代性问题。关于现代性问题,虽然他只是简短地概括过其主要的五种表现形式,并未专门著文探究,但其对技术主义的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却是贯穿于其哲学思考的始终,显示出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对现代性问题的概括与关注起于对"物性"探索的迷误,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4):28-34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两人都对技术问题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技术思想。马克思认为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导致了人类深陷奴役的泥潭。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应用,因而马克思认为要想摆脱人被奴役的局面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变革生产关系。然而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却触及到人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将现代技术的本质——集置作为一种"危险"的关系,确定为真理的极端展现方式。正是这种极端的展现方式让现代人处于"无家可归"的困境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摆脱这种困境的出路在于重新入"思"存在。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之后,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软实力"的概念,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增长。通过对日本民众所做的有关中国文化及其软实力的调查发现:中国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仍然薄弱,尽管其中有关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某些内容能够被日本社会所接受,甚至某些内容还受到推崇,但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却遭遇抵抗。总体来说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价值缺乏认同,目前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降低也与此有关。因此,中国要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改善媒体的传播质量,以民间形式为主进行文化传播,这不仅仅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奥格登与瑞恰慈的《意义的意义》是20世纪思想史上论辩意义问题的最早著作之一。他们对意义这个极端复杂问题的详细辨明,对世界和中国现代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此书的讨论,可以设法理清20世纪各家意义理论的立场,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尤其是符号学与现象学都关注这个课题,更凸显了这一讨论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索绪尔或皮尔斯的符号学、还是瑞恰慈的符号理论,无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稍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他们各自定义"意义"的方式,都是它们的体系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3月8日,东京大学经济学部三轮芳朗教授作题为“日本的产业政策”的学术报告。就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的二重结构、日本的中小企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月22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井出嘉宽教授作题为“高度信息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公案是透视海德格尔政治思想的视角,但此公案应该置于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想背景下。海德格尔批判自由主义的自我和民主制度都是无根的政治学,认为自我脱离了大地民主制度是技术组织下的产物。大地和精神既是海德格尔主张政治回归的源初之地,又是其政治形而上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运思"作为德国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哲性思维,经过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转化为一种诗性思维."运思"就成为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一种"阐释"策略.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之诗的"运思",是经历选择-接受-疏离的发展过程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1):135-137
<正>张江教授试图走出西方阐释学的思维路径和话语方式,在对中国古代"阐""诠"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当代有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支撑的关于阐释的基本原理,即阐释是公共的、阐释是理性的。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西方阐释学的努力就在于如何让对文本的误读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以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存在性和解文本与释者无法调和的对立。所谓阐释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期间生成的。寻找误读的必然性、合理性成为西方阐释学的基本理论路径和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