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八个否定副词“不、弗、非、毋、勿、弱、妹、亡”,本文进行了整理,并简单探讨了“亡”的副词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洋 《理论界》2005,(11):186-187
本文比较、分析了副词"都"的义项的几种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按照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以及词汇本身的语法特征把"都"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即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并通过对"都"的语义指向特点的描述,着重考察了作为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父与子"母题是美国犹太作家重点描写的文学母题之一.索尔·贝娄的著名小说<勿失良辰>中隐含着双重"父与子"关系:一是上帝(艾德勒医生)和基督(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二是精神之父(塔莫金医生)与儿子(汤米)之间的"父与子"关系.第一重"父与子"关系实现了贝娄既质疑上帝又不放弃上帝以及希望唤起美国主流社会对美国犹太民族关注的双重社会功能;第二重"父与子"关系围绕勿失良辰这根主线,实现了贝娄渴望犹太伦理回归的社会功能."勿失良辰"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出路,也是全人类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张永奋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36-139,160
本文以台州方言"有"的用法对比《诗经》里的"有"的用法,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和副词时的语法作用和语义功能。可以发现,尽管数量并不太多,但"有"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虚化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至今在台州方言里仍非常活跃,而我们从副词的角度观察《诗经》中后接形容词的"有",就能得出相关诗句较为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5.
刘春萍 《殷都学刊》2012,(1):96-100
文章以传世战国文献与出土战国文献为语料,考察了疑问代词"谁"与"孰"的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时代性等问题。"谁"主要问人,"孰"人、物并询。战国早期,"谁"作主语较多;战国中晚期,"谁"作主语较少,主要作谓语、宾语、定语等,而"孰"主要作主语,这时"谁"、"孰"在句法成分上形成互补关系。出土文献中"谁"、"孰"的数量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但出土文献中"谁"、"孰"的语言面貌与传世文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李向农  周克花 《云梦学刊》2010,31(6):138-140
"蛮"和"顶"是常宁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程度副词,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两者虽都为程度副词,"蛮"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顶";"蛮"几乎可以与所有形式的词语相结合,而"顶"的适用范围则窄多了。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了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来源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带有副词“可”的现代汉语语料做了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强调义]是“可”的核心语义,至于“加强肯定、夸大程度、提示、辩驳、如愿、对比(有文章称之为转折)和反诘”等一些语义,皆可以看作“可”的强调义在不同语境中,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延伸或侧重所衍生出的新的语境语义。  相似文献   

8.
李琳 《北方论丛》2005,(3):63-65
"真 Adj,很 adj,AA的",这三种形式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均可以做谓语、补语.但却不都可以做定语和状语.从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其现象作出解释,可知"真"是一个表传信的语气副词,这种语气副词语法意义在于对整个命题进行确认,是将一个新的命题加在已有的一个命题之上.所以它不能修饰句中成分,如不能修饰定语或状语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不仅"真",所有的语气副词都具有这种特点,都是说话人对某一命题给予一种主观认识或态度.  相似文献   

9.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11.
"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甚至"是连接词、短语或小句的连词,一般认为是"强调突出的事例/这一项/项/更进一层"等.发现"甚至"的作用是立体的句法上有衔接功能,语义上有强调功能,语用上有聚焦功能."甚至"本来是一个短语,后凝固为副词,经词汇意义虚化,由副词又发展为主要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其语用意义日渐突出.这一过程是在宋代萌芽,明代加快,清代中后期完成.  相似文献   

12.
出现于诗词曲语中的"最"表示的是其基本意义:动作或状态程度高,并不具备时间副词"正"的语义特征:时间性,因而必须看作程度副词;"最"在句中的序位有时比较特殊,远离其修饰的成分,但从语义来看,只能指向其所修饰的形容词;有时"最"的比较功能弱化,并不表示程度最高,而是表示程度的确认,相当于"极、很",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最"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3,34(3):93-100
所谓“毋”字句是指出现否定副词“毋”的单句或分句.本文研究了出土战国文献中“毋”字句的谓语、宾语、宾语中的定语,还研究了这种句子中的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和主题等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9):76-85
日本古代文论先是模仿和套用中国的社会政治功用论,再逐渐发现自身文学传统中"慰"的功能,并对中国的功利主义文论加以否定批判,排斥文学的载道教化、劝善惩恶之类的政治社会与伦理观,最后确立起独特的"慰"论。"慰"论是对日本传统文学之功能的正确概括,根源于日本人独特的心理构造。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文论讲求"为",为政道为教化;日本文论则"以慰为事",讲求慰人慰心。只有在中日文论范畴的关联性研究中才能有效阐发"慰"的理论价值,并能见出中日两国文学传统的分歧与分野。  相似文献   

15.
对及物施动句中"从 NP方所"及其相关句式的系统研究,对"从 NP方所"语义功能的分析、句中动词再分类的研究,以及"从 NP方所"与句中动词关系的探讨,可以解决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17.
徐冰 《船山学刊》2014,(1):100-103
孟子转述告子的"不动心之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言向来令人费解。这句话既然是告子表述自己所认为的达到不动心的修养之道,那么告子在这里的"言"、"心"、"气",都应该是指达到不动心的根据和方法,是有其针对性的,也即是从哪里入手进行修行,才可以做到不动心的问题。告子认为不动心的修养根据应该在与"心"、"气"相对外在的"言"。而孟子对告子的批评,并非误解告子的不动心之道,而恰恰是洞察告子的思想误区,指出告子对"言"、"心"、"气"的割裂理解是错误的,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不动心的。不是孟子误解告子,而是告子不懂孟子。  相似文献   

18.
李先游 《理论界》2010,(5):68-71
不可能的交换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鲍德里亚以此挑战现实原则、真实观念和形而上学思维。鲍德里亚认为,交换是承继价值含义的人类认知和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而不可能的交换则以"无"的不确定性来重构世界存在的要素和背景。由此鲍德里亚构建出荒诞玄学:在"有"的交换背后,我们总是进行与"无"的交换。人类逃离价值终结命运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接受"无"的存在,将"无"传递下去。这也就要求我们选择"无中生有",抛弃批评思想,抛弃理论文化,走出批判的阶段而到达思考着我们的客体、思考着我们的世界的彼岸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分析"从来"与"一直"这两个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式特点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功能就是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面性出发 ,不仅认识它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更重要的是从它的构筑方和遭受方两个角度来研究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对别人的激励 ,或者它在阻碍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制约。在此基础上 ,阐述“双刃”功能的特性和分析“双刃”功能外化过程中的条件 ,指出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运用之策还是应对之策 ,都应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双刃”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上多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