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2.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这是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伙伴徐訏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所发出的感慨.这的确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主要难度还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他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不中不西、又中又西,中西结合,甚至古今融合.任何事情,那怕是一件芝麻绿豆的生活琐事,林语堂都会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比如,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吃什么菜……,都可以变成东西文化冲突或两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大题目.别人所极力掩盖的,正是他着意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在他的作品中,你不仅能看到他对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道家文化的精确阐释,还能感受到他具有的浓厚的西方基督教文化情怀.这位中西合壁的大学者,传递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哲学.他不仅向西方译介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创作中糅合的东西方文化,宗教,信仰,更是带给我们思想上巨大的洗礼.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与变奏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审视三者发展演绎的内在规律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契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选择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会通与融合,既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的现实呈现与当代选择,也是一场世界多元文化的"文化自觉"运动。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4):22-29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在于一种审视方式的转换,即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地寻找二者表面相关性的做法,重新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当作实践去理解"的方法论原则上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审视跨文化交流事件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对话"的恰当契机。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是学贯古今中西的大家,既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又充分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主潮.因此古今中西的冲突在他的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他提倡"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把西方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相对应,打破文史哲各科的界线,从而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心、诗心.他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种对人类文化的超人感悟和先见卓识,使他能够重新审视传统,建立包含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文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如果从“早秋精神”出发来看待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那么其文化情怀实则是一种以悲剧意识为底蕴 ,以“生活”宗教为内核的处世态度。在这两种意识中 ,前者构成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语境 ,而后者则建筑了林语堂独具个性的人生态度。正是这两者的结合 ,使林语堂最终选择了别样的方式实现了他对其自身的悲剧意识的转化 ,从而在表面上游离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换句话说 ,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并不是如大多数人那样是形诸于外的愤慨 ,在他的悲剧意识之外包裹着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异常地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存有的遗憾,那么作为著名文学家文化人的林语堂长期受到贬斥和遗弃恐怕是其中最为显目的.其实,林语堂八十多年的生活遭遇和创作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林语堂早年曾接受长时间的教会学校教育;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造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林语堂在美国生活长达三十多年而晚年却携家带子回归台湾省;林语堂既是一个散文大家又是著名长篇小说家,他一生仅长篇小说就有十多部;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自信者.他说,“我有雄心让小说留传后世”;林语堂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京华烟云》也  相似文献   

10.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优雅,是由中国自身成长起来的理想的现代文化人格。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学所思考的人的问题,必然包含了中外文明冲撞下文化人格的现代性构建。林语堂所做的文学批评是对"人的文学"在人格健全和文学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延展掘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恐怕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最痴迷、也是评价最高的一位.他认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之林可谓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它的和谐安详、曲线之美和游戏精神最富魅力.林语堂还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提出"生活的艺术"思想,并建起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对抗现代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异化.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还有片面化和表面化之憾.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以闽南乡土文化为起点,在西洋文化道路上长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上竞走,以建设性、向前看的姿态,广采博取,用自己的生命形态推动中国文化特殊转型,成为宽容谦卑、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和文化巨匠。林语堂反复强调自己的"闽南人"身份,对闽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价值体认,并以自己独特方式推动闽南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了闽南文化的知名度,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从新文学运动源头采撷的个人主义的火种,成为他一生坚守的文学理想。林语堂把人道、人性视作全人类共有的也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他对社会发展水准、文明进步程度的判断都是以人性、人道原则为依据,他所理解的个人主义超越了特定社会给出的定义而成了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在林语堂的文化情调中,幽默是最具特色的。林语堂的幽默不只是一种文学风格,甚至也不只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而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途径,是理想社会在人性层面上的呈现。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是鲁迅式的,他其实是在以一已的坚守实施某种转型。转型有两种:一是重在颠覆,一是把过去文化中尚具现代生命力的东西提取出来。林语堂侧重于后者。林语堂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精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本是五四精神的弄潮儿,人到中年之后,他和五四青春型激情有了距离,但并未背离五四启蒙之义。他的姿态与鲁迅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活跃着一个与美国白璧德主义有关联的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这一文人群体的核心当然是梁实秋和以梅光迪、胡先、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文人,他们是白璧德的嫡传弟子,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常加以宣传。陈寅恪、汤用彤等在社会观念和治学方法上受白璧德的影响也较明显。林语堂虽然声称不认同白璧德主义,但他的文化思想体现着向新人文主义回归的迹象。在中国,还有与白璧德主义相契合的某种思想基础,如辜鸿铭的文化态度与学说所体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孔子是接受了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9,(6):123-128
圣约翰大学开阔了林语堂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良好的学科基础、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年圣约翰的教育,林语堂的"文武全才"已现端倪。圣约翰大学这种教会学校的排他性教育,不准中国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规定,造成了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学习方面的"断层",这也是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欠林语堂的一笔"债"。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先生从1895年出生到1976年逝世,生活经历实足sl年,而他的文学和学术生涯如果从大学毕业后执教清华学校算起,前后共约60年。纵观他的生活和学术历程,不难发现一种有趣而又不是偶然的现象,即他在思想文化领域早年追求过或运用过的东西,中途曾有所改换,若干年后又再“回归”。从这种“回归”现象中观察林语堂,特别考察他同中外文化的关系,窥探他的文化心态,似能得到一些启示。这种“回归”现象,笔者在《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福建学刊》1988年第6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3期)一文已约略述及,但未专门论述,本文是前文的补…  相似文献   

18.
作为海外极具影响的文学潮流,新生代华裔文学以其蕴涵中国文化元素的英文创作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中既承载着作者们游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双重身份,在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怀疑、疏离态度的同时,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上致力于"中国形象"的重建。这种特定语境下的中国书写,其实是海外华人文学以全新的眼光对故土、新大陆文化的审视与继承。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又彰显人性价值的中国人。林语堂通过发掘孔子这个儒者的道家气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活泼泼的、不同于以往的孔子形象,鲜明体现出他对以儒、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属于很有现代经济意识、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他一生在努力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时,也主张尽力赚钱,追求经济效益。在文化传播实践中,他找到了一条既面向作家又面向读者市场的通衢大道:让作家面对自己,写出各自最好的作品;让编辑兼半个经纪人,面向市场统一调理、配制、吆喝。他的文化输出,严格地说是一种"文化产品的贸易",一切创作行为既要符合商业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要有助于"敬德修业"、增长知识、愉快身心、丰富生活,让世界真正与全面地了解中国。林语堂走出了一条文化人既不必做官,也不必依附于人受气,而完全靠自己一枝笔,自得自适,名利兼收的新路,但"畅销"这一目的,对他才华的表现和所推动的进步文化事业有所掣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