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重申中国既定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外交的新论断、新理念、新形式。最大的亮点,即有关中国外交的"三个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谐世界"的总体外交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三个发展":外交政策宗旨的新发展、外交形式的新发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新提法;"三个深化":外交目标的深化、国际交往准则的深化、全方位外交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旧中国闭关锁国和屈辱投降的外交史,开辟了独立自主的新局面。面对国际形势,中国以何种姿态面对世界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在实践与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外交发展过程。在一步步完善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独立国家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平崛起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在审时度势、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基础上,科学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指引我们既同经济全球化紧密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石,也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始终把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立场,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投降卖国外交彻底决裂,不屈服于任何大国压力,表现出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发扬了毛泽东为捍卫中国独立、主权和尊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不怕鬼、不信邪、坚决反对外来干涉和压力的大无畏精神.同时,邓小平还善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新的外交实践,大胆探索,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新政策、新路线.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发展和完善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而且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战略理论宝库,是我们进行外交理论研究的指南.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为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统一中国,两制共存发展,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贡献。力挽危机首倡和平周恩来首倡和平的思想产生于万隆会议。他在会议发言中指出:“世界上不论生活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中的绝大多数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这一思想既是历史发展和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生存发展的意愿。特别是当时的新中国,“迫切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周恩来的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和平统一、全面振兴敲定了基…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被世界公认为“处理外交难题的能手。”他不仅为新中国制定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提出了实现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求同存异”。连同他高超的外交艺术和务实的外交风格,形成了一整套以诚释疑、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外交难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和平共处的实现找到了切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根据20世纪中叶国际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确立的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外交实践活动的立足点按照这一原则,我们打破了外交封锁与孤立积极主动地活跃于国际舞台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独立自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可以归纳为参与和伙伴战略,即以参与为核心,以伙伴关系为载体,并辅之以多边外交,它有独立自主、合作发展、互信安全、多边外交四大支柱,中国的崛起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07,30(12):33-37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外交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进行了阐述即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和平共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在主线;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是"和平外交"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外交部分的阐述,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这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报告中还包含了诸多新提法,如反复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发展;强调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及其自觉自律;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理念;加强公共的人文外交等,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关培凤 《兰州学刊》2007,(1):190-193
"苦撑待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抗日外交战略.一般认为,该战略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提出的,其特征是消极待援.本文认为,"苦撑待变"战略是在全面抗战前数年就产生的.它的提出是国民政府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对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形势演变趋势正确判断的必然产物.中国政府为实施这一外交战略,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进行舆论宣传、努力争取外援、呼吁制裁侵略及反对妥协和倡议反侵略国家进行合作等方面."苦撑待变"的实质是积极促进国际形势朝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演变,而非一味消极待变.苦撑待变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促成了国际形势的演变,因而是成功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黄英  倪宪章 《北方论丛》2001,3(6):101-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陶亮  李敏 《学术探索》2010,(4):126-133
印度独立后,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确保印国家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目标,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求防止战争升级和扩大,为朝鲜战争停战作出了有益的作用。印度在战争中的表现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使不结盟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限于自身实力,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并未做到完全的"中立"。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上升。与此同时,我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建设性的调整,逐步融入到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尤其21世纪以来,新一届政府采用了更加务实、自信、灵活与成熟的对外政策,更加凸显出大国意识的外交理念与风范,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而有利于我国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争取到更大、更多的国家利益,进而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秩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调整,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冷战结束后,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作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国际秩序外交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成为中国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定位和塑造直接影响对外政策的执行和国家利益的得失。国家形象及其塑造一方面与国家自身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又离不开国际传媒和舆论的塑造。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传媒的作用,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改革开放、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国内形象,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树立我国爱和平、要发展、求合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和各方立场,通过出色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打破了美国使会议无果而终的企图。这次会议不仅使印度支那和平得以实现,缓和了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也使中国南部边境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中国代表团还抓住机会,积极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使中英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善,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关系,并打开了日后长达十几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大门,使中美两国有了一个直接的正式沟通渠道。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是中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全球化形势下霸权主义新的表现形式 ,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略威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征服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是打着“人权”旗号、披着“道义”外衣的强权政治 ,目标是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新干涉主义建立在美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霸权的基础之上 ,不接受国际关系准则的约束、国际秩序的制约和其他国际力量的制衡 ,是 2 1世纪初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针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先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和谐世界"等国际战略思想.三者思想虽表述不同,但具有本质的共性和逻辑上的有机关系.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前提,和谐世界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统一.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