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一、几个界限 1.1语言与言语  我们在研究词与非词 的划界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将语言和言语 区别开来。其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言语是语言的实际运 用,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一句的话。这里 有偶然的、非语言因素的东西。象“今天a, 我ia,要─—上─—’·那·个·那·个 ──理发─—,理发铺─—,去理──理 ──理发”、①这样的句子,我们不准备当 作研究对象来分析。否则,将有一些似词 非词的成分混进来;其二,语言单位是静 态的、尚未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言语单 位是动态的、已经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 “鱼”作为语…  相似文献   

2.
复合动词词组,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词组组合起来,做句子的一个成分的语言单位。这里所说的动词词组,包括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属于哪种性质,目前还有争议。我们觉得,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在句子里处于核心地位,它前面制约着主语、状语,后面制约着宾语、补语,在各种结构成分中,只有定语是跟它没有结构关系的;而作为主语中心语的名词或代词,只同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发生结构关系,它的地位低于做谓语中心语的动词的地位,在主谓词组中,动词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把主谓词组看成是跟述宾词组、述补词组、状中词组…  相似文献   

3.
兼语词组是由一个述(动)宾词组同一个主谓词组凝结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共同充当句子的同一成分的动词性词组。它是现代汉语词组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词组。其特点是:这种词组中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其宾语兼做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如: 这类词组的公式是: 使令动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支配关系)(兼语)组←一般动词 (陈述关系) 上例中代词“他”与使令动词“请”构成述(动)宾词组,与动词“来”构成主谓词组。代词“他”既做前个动词“请”的宾语,又兼做后个动词“来”的主语。因“他”身兼二职,故曰兼语;这种结构类型的词组,就叫兼语词…  相似文献   

4.
论句群     
引言《暂拟系统》讲语法只讲到句子为止,过去的许多语法论著也是讲到句子为止。1984年1月《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以下简称《提要》)明确提出,语法单位有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提要》把句群作为语法教学的内容,无疑打破了过去对语言着重于句法分析,只讲到句子为止的老框框。开辟了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当很多人向这个新领域进军的时候,也必须看到,句群的提出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黎锦熙、刘世儒编著的《汉语语法教材》里,就提到过这个问题,可  相似文献   

5.
刘敏贤  杨跃  周正履 《唐都学刊》2011,27(2):115-119
经过标注的语料库可用于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词典编撰等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语篇研究的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语篇接受者对其理解的透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篇连贯性的感知度。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单位 ,“师从”经历了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 :从自由词组到固定词组 ,从口语词到书面语 ,从非基本词汇到基本词汇。这一发展过程印证了语言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对渴望深入理解这些规律的人来说 ,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宋培杰  何孟良  盂月阳 《社科纵横》2012,(1):173-174,178
语言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熟语作为介于词组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更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空缺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量存在。本文把空缺理论引入俄汉熟语对比研究中,旨在深刻剖析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媒介,消除空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真值浅议     
(一) “真值”是个表示认识的价值的概念,但它也是逻辑科学所普遍使用的概念之一。形式逻辑是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并不研究思维内容即认识自身。所以,“真值”并不是属于逻辑科学对象语言系统内的概念,而是属于用以研究对象语言的元语言系统内的概念。真值是仅属于命题的,是命题与事实的关系的抽象。这正如罗素所说:“真理是……表示信念的句子(即命题——引者)的一个性质。真理是一个信念与这个信念以外的一件或更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2,18(2):125-128
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之间并非总密切相关。交际实质上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或言语行为 ,而任何言语行为由最少两种或典型的三种分行为组成 :非语内表现行为、语内表现行为和言语表达效果行为。分析言语行为以及语言的各种功能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语言知识来实现语言的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称Ⅰ和Ⅱ)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较全面地评述流行的有关观点,较细致地阐明自己的分析见解,认为:Ⅰ和Ⅱ既不是两个不同范畸,亦不是同一范畴的两种涵义,而是既有差别性又有同一性的属概念和种概念;Ⅱ既不只是价值实现问题,亦不只是价值决定问题,而既是价值决定又是价值实现问题;Ⅱ不仅决定部门总商品的价值,而且是决定单位商品价值的前提,但Ⅰ对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Ⅰ和Ⅱ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形态学角度论证英语是分析、综合性参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英语动词时态是以动词形式变化来表示句子中谈到的动作、状态的时间关系和说话的时间.汉语动词时态是通过单独或组合词汇来表示句子中动作的发生和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两种语言的时态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各自的特点,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描写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现象和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出发 ,对西方哲学“自我”探讨的两条进路 ,即作为意识行为主体的内知觉自明性的进路和语言分析的进路 ,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道路的分合 ,作了“对话式”的比较研究 ,勾勒了从语言主体际交流去把握自我认识与他我认识时 ,遭遇到的认识自我与认识他我的相互涉及、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论困难 ,阐明了马克思对此问题把握的现实(实践 )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史文霞 《唐都学刊》2008,24(2):51-55
将经济学研究中的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引入言语信息经济性的语用研究中,对言语信息经济性的基本概念、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和认识,提出言语信息经济性是在语量均衡和信息量均衡两个局部均衡基础上的系统均衡.它是一个具有延展性的语用学概念,将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内在质的规定性.同时,影响言语信息经济性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深入研究言语信息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将对语言教学、提高交际效率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伦理学的深入发展必须解决一些涉及学科性质的有待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包括 :( 1)关于经济伦理学的成因及其学科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问题 ;( 2 )关于经济伦理的内涵和经济伦理学的体系结构问题 ;( 3 )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发展前景问题。科学地分析和论述这些问题 ,将有助于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和完善 ,亦将有助于社会的经济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17.
刘军 《社会》2005,25(5):188-202
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中都涉及到“分析单位”的问题。分析单位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要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社会研究中的资料类型来分析。总的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有多种,因而对应着不同的分析单位。一、三种数据类型J·斯考特(J·Scott,1992:3)认为,社会科学数据可以分为“属性数据”(attribute data)、“关系数据”(relational data)和观念数据(ideational data)三类。属性数据指的是社会行动者1(social actor)自身拥有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它们一般被视为社会行动者内在的性质、特点,如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马氏文通》中的“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对“读”的解释最为含混,其作者马建忠究竟想用这个术语表达什么概念,研究者们说法不一。本文对《马氏文通》中各种类型的“读”进行认真的爬梳,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马氏文通》中的“读”是比附英文语法的从句“创造”出的汉语语法中的“畸形儿”,它结构形式不一,或以句子,或以词组,甚至以词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一、各种功能主义问题把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正式作为“哲学”上的“功能主义”来论述时,将涉及多方面问题。例如:是否应当把心理概念看作是功能性质(从因果作用上看)的问题;是否应当把心理概念应用于机械(计算机)的问题;还有是否应当从功能主义的立场认识人类的问题。这是一些密切相关的功能主义问题。目前在“心理哲学”领域争论最为激烈的是第三个问题,尤其是围绕人类心理状态的内容能否还原成象计算机程序那种明确的形式规则  相似文献   

20.
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艳君 《学术交流》2005,(5):138-141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近三十年来,语言学家从各个角度对语码转换的机制、模式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语码转换一方面具有社会功能,可以改变社会场景以确立新的交谈性质。另外一方面,在交谈过程中,语码转换也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感情以及人们对某种语言或变体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