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今日的美国经济事实上正遭受着两波海啸的冲击,一波是大衰退,另一波是大拐点。经济的大拐点源于低成本、高性能的创新科技的扩散。从便携电脑到各类网站,这些科技几乎提供了你想象得到的所有服务,而且连网费用也很便宜。它们正在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大衰退人人皆知,就不必多说了。  相似文献   

2.
曹增光 《经理人》2007,(7):72-73
阿里巴巴、慧聪网的逐步壮大成为中国B2B电子商务的拐点,特别是在VC的追捧下,B2B一下子成为身价倍增的明星概念,以中国化工网为核心的网盛科技登陆A股市场引发了B2B概念走俏的第二波上扬行情。然而,作为行业两强之一的慧聪网,2006年亏损扩大为B2B的虚火过盛发出了行业预警。  相似文献   

3.
大科技平台是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了大科技平台对外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创新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争议。大科技平台的股权投资究竟是激励了产业创新、还是建立了“创新封杀区”?本文基于2005~2021年创业投资与专利申请的独特数据集,利用超过11万条观测值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科技平台的创投显著提升了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水平,特别是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实质性创新。这一提升来自大科技平台创投后的支持,而不能完全归因大科技平台事前的投资策略选择。支持方式包括财务资源、技术协同、数字生态带来的多样化知识等。本文基于大规模微观证据揭示了大科技创投的创新效应,实证检验了当前学界与政策实践者广泛争议的“创新封杀区”。研究结论为我国规范大科技平台与数字经济竞争策略、引导平台资本健康发展提供了事实依据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警惕第二波金融海啸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性金融海啸,横扫世界所有国家。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下,金融体系已暂时止于崩溃的边缘,但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流动性短缺为拐点,全球实体经济正面临产业链条断裂的风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实体经济,从2009年2月份开始将进人一段最为艰难的时期,甚至可能出现“二月危机”,全球实体经济的损失将高达50万亿至80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陆新之 《经理人》2007,(2):18-18
新年伊始,粮油价格上涨之后的中国经济,隐约有着通胀的压力。2007年,会否是一个经济的拐点?中国的企业,势必要在内部进行更多的提升工作,方能应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6.
《管理与财富》2009,(6):9-9
万科董事长王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房价进入‘后拐点时代”。他认为,当前的房价是维持不住的。 作为房地产业内的一面旗帜,王石曾准确预测2008年楼市将出现拐点,万科也提前开始回笼资金得以抢得先机。因此‘‘后拐点时代”言论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视野     
中国经济拐点可能出现在2007年在学术界引发强烈争论的中国经济“拐点说”,首次得到了政府官员的回应。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参加2006年《财经》年会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不会变,但由于地方经济的GDP增长将在明年达到顶点,中国经济在2007年出现拐点的可能性极大。令刘鹤最为担忧的是,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行业恶果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矛盾的显现——除了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煤炭、水泥等重化工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外,汽车、纺织等行业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是前一阶段过度货币投资的一个必…  相似文献   

8.
《领导文萃》2008,(24):6-6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GDP较上一年同期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率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到一位数。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国内资产泡沫破裂.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开始蒙上阴影。为防止陷入急速的衰退,中国有必要迅速向依靠内需的成长道路上转变。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很有可能低于10%。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迎来了拐点。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  相似文献   

9.
统计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统计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决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大飞跃,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社会大进步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纪,我国的统计工作也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这必然对统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杨国生  宋忠伟 《决策》2014,(4):J0016-J0017
20年栉风沐雨,历经一轮井喷式快速发展,双凤开发区亦如中国经济的缩影,来到了历史的大拐点。摊大饼式发展地根吃紧,粗放式经营企业倒闭,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持续高压,一道道的坎,能否成功翻越?向前进,路在何方?2013,考验着决策者。双凤经济3.0时代 2013年正月十七,谜底揭晓。在工商学院400人学术报告厅,双风经济升级版方案正式发布——“百企升级”,即剑2015年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00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  相似文献   

11.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中说:"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时  相似文献   

12.
《决策探索》2005,(1):60-61
2004年,中国经济可圈可点。人民币升值的讨论从年初持续到年末,央行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宣布加息,从4月“黑色拐点”开始的汽车价格的一路狂跌,无不在这一年的经济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05年刚刚到来之际,车价、房价将如何变动.未来的经济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2005年的财经生活里将有哪些悬念,通过各界人士的观察和争论和你自己的细心体会.相信各种悬念都将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科技档案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历来奉行“无偿使用”的方针,致使科技档案这种本来具有很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特殊价值,可用以再生产的档案资料被视为与经济建设基本无关,这便使得科技档案的价值不能被予以充分的肯定,其潜在的作用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要改善科技档案的这种使用状况,就必须实行科技档案的有偿使用。一、实行科技档案的有偿使用从理论上看有据可依实行科技档案的有偿使用,其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因为科技档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特殊商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最显著的亮点即开放型经济的率先发展和持续性优化,它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引发了产业的大集聚,经济的大发展;间接效应则是促进了境外科技资源的迅速积累及其与本土科技创新互动格局的日渐生成。  相似文献   

15.
万钢 《科学咨询》2007,(23):1-1
当前,我国科技工作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形势好,机遇大。一是中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三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给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本文以盐都区为例,剖析了盐都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经济经历4年增速滑坡后,2014年终于迎来爬坡上行的新拐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趋势趋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发展格局因此生变。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世界经济进入"后QE时代",全球金融经济开始新一轮大调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序幕拉开,经济增长由高转入中速,但对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8.
《决策咨询通讯》2000,11(1):2-3
西部大开发,朱镕基总理特别讲了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朱总理强调的四个方面,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界应当率先行动起来,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科技怎样先行,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1.制定针对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规划。科学的计划和规划是减少盲目性的重要保证。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部门要尽快拿出针对西部的行动计划。同时,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当地政府制定地方大开发计划和规划,切实提高计划和规划的科技含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在江津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年来,江津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经济出现了可喜变化:2000年建成了一批市场空间大、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基地,涌现出了有特色的农业品牌,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2%,粮经用地比调整为60:40,与上年相比,经济作物面积增加10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增长2%,  相似文献   

20.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机制及模式分析席酉民,安立仁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已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