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北宋儒学背景下沈括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是北宋乃至整个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位科学家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位儒家学者。他推崇儒学,研习儒家经典,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道,穷理尽性,以民为本;他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北宋儒学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怀疑精神和求理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科学研究,以致于他的科学研究明显带有北宋儒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钱锺书不专治红学 ,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 ,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 ,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 ,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 ,我们可以看出 ,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 ,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 ,却谈言微中 ,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 ,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独立思考 ,决不随声附和 ,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 ,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锺书先生去世未久 ,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3.
钱鍾书不专治红学,却特别喜欢谈论《红楼梦》.在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中,他经常以比较随意的方式,发表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表现出他对这部小说的偏爱.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楼梦》有很高的评价,对红学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的观点虽然不成系统,却谈言微中,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在有关《红楼梦》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决不随声附和,表现出一位纯净学者的崇高风范.这篇文章,是作者过去一篇主题相近的论文的补充.它可以为红学界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位著名学者和作家的理解.钱鍾书先生去世未久,本文兼有哀悼与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4.
拯救大兵     
刘念国 《可乐》2010,(10):42-43
少尉排长雷恩是我们御龙雪山哨卡的最高指挥官,带领着我们这18个青皮后生。那年,他去山下的兵站接我们时,自己掏腰包请我们看了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散场后,便得到了"大兵"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5.
张颖  刘妍  胡珊珊 《新天地》2011,(12):7-7
在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生活,与大海搏斗的老渔夫。虽然,这位老渔夫运气很糟,总是捕不到鱼。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出海打鱼。老渔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坚持不懈、愈挫愈勇,勇敢面对,直到战胜挫折。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人物解读,人们更多关注了时代女性、资本家和农民,而知识分子并未引起重视,这是需要纠正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茅盾都写到了知识分子,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和用意。从政治层面到阶级层面再到经济层面,这是他书写知识分子的视角和发展轨迹,体现了三次转型。他总是离不开时事政治、经济利益、以及阶级关系等观察分析人的角度与方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特征。他写出了追求的知识者、动摇的知识者、无才的知识者、软弱的知识者、缺乏健全人格的知识者。总体上的否定与批判要多于肯定与歌颂,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塑造得好。这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又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茅盾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对构建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他创新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他在《史记》中将民族精神人物化、形象化和故事化,在众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中着重表现了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和爱国的精神。司马迁还将民族精神哲理化和道德化。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事业,有助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司马迁对构建民族精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记忆     
这张泛黄的照片是父亲珍藏了60多年,直到他去世前才留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1942年,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与转换,这一年他集中创作了《初吻》、《早春》和《雕鹗堡》三部爱情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不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思,同时还表达了他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人生孤独、虚无和绝望的感受。端木蕻良擅长的唯美抒情的诗意风格在这三部小说中仍然得到了延续,这既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又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同时还避免了因过度抒情而造成的情节的散漫,做到了艺术氛围与小说情节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胖胖的,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不过他总说自己以前是个运动健将。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大而圆。他的脸也是圆嘟嘟的,总是鼓着,有点儿像个包子。他就是我们的沈老师。  相似文献   

11.
钱理群 《社区》2012,(14):15-15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上7时30分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农历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有多美妙!  相似文献   

12.
门口的停顿     
孙道荣 《社区》2009,(11):23-23
跑了大半天,一无所获,我们几个都很沮丧。路过同事家附近时,他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休息一下。 这是一个陈旧的小区。他家住六楼.一口气爬上去.我们都有点气喘吁吁,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相似文献   

13.
潘家永 《社区》2003,(15):58-59
律师: 我的儿子婚后不久就因打架被判刑15年。我认为这败坏了门风,故一气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他在服刑期间积极改造,于10年前被减刑提前释放。儿子从监狱回来后,我仍不能原谅他,并将他赶出了家门。因此后的十几年间,我们继绝了一切来往。现在我老了,身体也不好,需要有人照顾,因此对当初的做法颇感后  相似文献   

14.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多疑既是鲁迅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活生生的个性的表现,而更多的时候这二者是合一的,这一点在他和许广平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的多疑与游移同许广平的一往无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某种角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16.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才少年诗人,他儿时便能诗能文,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十四岁束发从军,投入反抗清军的斗争中,在年仅十七岁时壮烈牺牲。夏完淳在十几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悲壮豪迈,苍凉蕴藉,尤其是在其被捕之后所作《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感情充沛真挚,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通过这两篇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诗人的夏完淳,并把握其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7):58-59
捷径 记者:“你们怎么验证患者的病治好了?” 精神病院院长:“我们假设一个场景,患者和他的恋人被绳子绑在一起放在机器上,以石头剪刀布的输赢定生死。”  相似文献   

19.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对清代经学家语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忠撰写《文通》,既吸收了清代经学家四种训诂著作有关语法思想的有益解说,也批评了其中他认为不合理的分析。这既反映《文通》与古代训诂学的渊源关系,又表明了文法学家与经学家的不同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