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几乎成了色情传播的主要场所,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腐蚀作用。研究有效控制网络色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控制措施已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了。一、网络色情传播的界定所谓网络色情传播,是指通过网络传送色情信息的行为。一般来讲,成立网络色情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几乎成了色情传播的主要场所,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腐蚀作用.研究有效控制网络色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控制措施已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色情犯罪的形式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色情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网络色情犯罪的形式、特征和危害,并提出打击网络色情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色情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色情的传播,使得一些青少年的性伦理观念淡薄,并导致了青少年性犯罪案件的比例不断攀升。为此,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列入其中。加强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使其有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的侵害,应该着力建设好校园网,在学校开展网络教学,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网络交往,使青少年完成网络道德的品质养成和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一项技术倾注如此大的热情,寄予如此大的希望。然而,在这股热潮的背后开始出现网络犯罪、网络色情、黑客行为、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文化多样性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反馈互动及时等特点使其发展迅猛,但信息资源污染、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违法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色情内容传播等涉及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实际问题却屡见不鲜,解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对策包括推进完善网络立法和依法治网、重视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积极发展网络技术管理监督、加强注重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播净化法案》:美国对色情网站的控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向英 《社会科学》2006,78(8):136-143
以美国1996年颁布的《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简称CDA)为分析对象,评介其缘起、内容,以及所引起的违宪争议,可以了解美国政府通过法律途径限制网络色情所遭遇到的困境。但美国网络色情的控制模式对我国的网络传播净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种模式可以总结为以技术手段为主导、网络素养教育为基础、政府立法为保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的迅速扩展 ,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信息文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同时 ,网络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 ,如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等。各种网络社会现象引起社会的普遍争议 ,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开始摆上议事日程。网络社会学 ,其定义可初步为“网络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的网络社会生存方式下的团体和个人 (网民 )以及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机构、组织的社会生活 (活动 )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范畴可基本分为 :网民的特征和心理、网站的类别和作用、网络的生存和现实意义等。网络社会学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资料研究、技术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迷”心理原因透析及调适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情感寄托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偏差、现行教育的缺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速恋沉醉于网上聊天交友、互动游戏甚至网络色情,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教育者应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心理调适策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抵抗能力,走出网络的"迷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网络广告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目前网络广告呈现出多种价值取向,积极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张扬个性、鼓舞斗志,消极的价值取向体现为重利轻义思想严重、宣扬享乐主义、网络色情广告泛滥、挑战社会公德等,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广告主和网站经营者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行业规范的缺失与技术监控的瓶颈、从业人员缺乏道德素养与受众的主体意识退化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 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假信息日益增多、语言粗俗,网络 黑客、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不文明的现象 屡屡发生。如何传播健康信息,不断提高广大网民的网 络道德素质,使其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符合社会道德规 范,大力弘扬网络文明,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 题。 互联网应用的现状   Internet诞生于1973年,它的前身是起源于1969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ARPANET网,当时主要 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Internet是一…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低俗文化是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异化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失范和网上精神家园的失落。网络低俗文化主要由网络审丑文化、网络恶搞文化、网络暴力文化、网络色情文化等类型构成,具有暂时的娱乐性、大众的互动性、传播的迅速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等显著特征。从伦理道德的视角进行审视,网络低俗文化的产生与网络媒介固有的伦理风险、网络使用者道德意识的淡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伦理陷阱以及现实社会乱象诱发的群体心理失衡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网络低俗文化的消解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通过积极培植和传播健康的网络伦理观、强化网络传媒的文化责任和道德底线、提升网络主体的耻感素养、健全网络伦理的他律机制等综合性的措施方可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张光录 《理论界》2009,(9):189-190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资源被人们普遍重视起来,信息传播的途径也发生了变革,由简单的广播、通讯传播方式逐步向先进的网络传播手段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正值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而言,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新的元素,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解疑答惑、心理咨询、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等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需求,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网络色情、暴力和网络的虚幻性,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青少年意志消磨和自控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人与人之间关系淡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模糊.网络的发展取向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树正驱邪,净化网络环境,科普网站无疑在强势占领网络阵地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以知识面广、趣味性浓、观赏性强的科普信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眼球,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把科学知识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旗帜鲜明地引导青少年不断朝健康方向发展,彰显出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压力及情绪的不良转化——兼论与舆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平 《兰州学刊》2004,(6):263-265
近年来,社会心理压力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不良情绪和社会事件频繁发生.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压力与舆情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社会心理压力的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析了社会心理压力情绪的不良转化及行为后果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指出通过情绪还影响人对社会的认知和评价,即影响社会舆情.最后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疏导、缓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制度和机构.  相似文献   

15.
唐静 《兰州学刊》2007,4(10):42-44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与民主宪政和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孕育了法治精神, 形成了社会权力, 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 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社会稳定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培基 《人文杂志》2006,(2):152-155
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相互辩证.提倡社会和谐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其内涵的人本、公平、法治、诚信和宽容理念,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稳定观.这一理论创新对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政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是政府直面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劳资冲突和各种社会问题,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权利,实施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可以说,社会政策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和政府都不得不时时面对的重要使命.从历史经验和各国或地区的实践来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会政策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社会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增进了社会福利,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提出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执政要求,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和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澄清和守护公共性.公共性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价值坐标.从"统治"到"善治",既是彰显政治公共性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政治理念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崛起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社会学对其认识逐步深化.后现代社会学关于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风险社会和反思性社会等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与概括.对信息社会的分析研究,深化了对信息社会崛起引起各种深刻变迁的认识.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是并存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诞生的现代社会学,仍然有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在信息社会崛起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学学科分化.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丰富的本质意涵.社会建构论对传统社会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建构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弥补了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取向上的不足,并着重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