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菁 《职业》2008,(15):93-95
儿童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这几种形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以前主要是通过家庭与学校这一载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补充,今天这样的社会化构成仍然没有改变,但是在大众媒体这一板块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媒体形式:儿童博客(blog).儿童博客(blog)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开始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参照群体的理论视角,研究校漂族角色期望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和在此影响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和困扰,力图揭示出"校漂"行为选择背后的个体成因和认同危机中的能动策略。选择"校漂"是因为在与隶属群体成员跨阶层比较中,他们习得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陷入认同危机,他们以潜在的非隶属群体为参照取向,通过扮演学生角色实现预期社会化。"边际人"的身份在学校出现了认同的模糊化危机,此时他们转向寻求内群体的情感认同,并以理想认同来补偿情感认同的内卷化和疏离化困境。校漂族主体性的社会认同在校漂前后实质上经历了一个由断裂走向重构的过程,其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常宁 《现代交际》2010,(12):9-10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群体领袖的出现让大众媒体和受众的关系又进一步明朗了起来。群体领袖通过第一时间接触到大众媒体,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系统,也成为舆论领袖,进而影响群体成员。群体个体成员的心理受群体固有的观念、属性、特征等的影响,并慢慢屈从于群体,从而达到整个群体的一致。群体领袖可以一呼百应,但也可以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或者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可能导致群体暴力和愚昧。本文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群体领袖是如何对群体的心理造成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媒体头条没完没了地报道受虐儿童令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以引起公众对于虐待儿童问题的关注.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也是最弱势的公民.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往往站在穷人、被忽视者、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从这点来看,社工理应保护受虐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利益.事实上,儿童福利体系中的社工已经通过临床介入、直接服务等专业服务以及个人行动来保护儿童及其家庭.同时,社工还通过发展项目、影响政策来为家庭和儿童提供安全支持网络以及所需服务. 但是,美国公众往往把儿童遭受虐待这一非常复杂的现实简单化,怪罪社工不知道儿童的受虐情况、不作为、没有保护好悲惨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一种网络日记"博客"(BLOG)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展露出它的无限风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学者,或隐姓埋名、或堂而皇之,在博客上记录着自已的生活和感受,表达自已对周遭点点滴滴的见解,尤其是他们通过博客网站对一些政治活动角度独特的关注和评论,使得博客思想逐渐为大众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线阅读各家博客网站,博客会成为一种挑战主流媒体的新的舆论力量吗?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是高校中持有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团聚敬拜的一种组织形式,其运行现状以及团契成员信仰状况值得深入探究。从社会学视角对C市H大学生基督教团契中成员的政治观念与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其成员政治意识较为淡薄,个人选择、组织认同以及同辈群体是影响成员宗教信仰的三大显著因素。因此,应从建立正确的组织认同、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以及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三方面来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救助相关的新闻事件,把一个曾被我们忽略的群体——流浪儿童推到了眼前.有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考题.在福建,泉州首先破题,泉州市救助站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民间救助机构——泉州市泉源少几培育之家(下称泉源).  相似文献   

8.
体育群体中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育群体的特征 所谓体育群体,是指这样一种真实存在的形成物:人们聚首、联合成这样的形成物,是因为有体育这个共同特征、从事各种共同的体育活动,或者处在某种相同的条件、环境下(处在他们生活的真实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己隶属于该形成物(尽管认识过程可能极不一致)。体育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其本身又是有严格界限的。体育群体有四个特征:共同活动性;共同评价与归属情感;人际沟通与操作互动;特有的体育群体的时间持续性。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体育群体都完全具备这四个特征。有些体育群体是没有直接关系和社会互动的,但其成员有共同的体育群体意识和共同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叶必辉 《职业》2008,(16):64-65
未就业毕业生是每年7月之后尚未找到工作而形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态势,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后续的就业服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等措施,来促进该群体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一种网络日记“博客”(BLOG)开始在中国互联网上展露出它的无限风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学者,或隐姓埋名、或堂而皇之,在博客上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表达自己对周遭点点滴滴的见解,尤其是他们通过博客网站对一些政治活动角度独特的关注和评论,使得博客思想逐渐为大众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线阅读各家博客网站。博客会成为一种挑战主流媒体的新的舆论力量吗?  相似文献   

12.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行为规范、掌握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友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把友伴群体纳入研究视野,是极为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友伴群体是指价值取向相近、生活情趣相投、以共同娱乐为其主要活动形式、靠情感联络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体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友伴群体。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都可能接触一些友伴群。儿童最早接触的是游戏友伴群,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游伴相处,他们开始懂得友谊、谦让、互  相似文献   

13.
一 自“霍桑实验”揭示了群体人际关系对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影响以来,人际关系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大量详尽的研究。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便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里诺于本世纪30年代首创了社会测量法,根据群体每个成员彼此间所作出的好恶选择,对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成员间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以了解人们相互间的好感或反感等情绪关系,以及在群体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人与孤独者。这一方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因其数量庞大,增长迅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生活状况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将不同于非流动儿童.本文从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合唱是一种人人都能参与、以培养团队精神、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最终达到和谐与合作的文化集体活动。在诸多的合唱形式中,老年合唱团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在常年开展的许多社区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聆听他们的歌声。老年合唱活动既是老年社会群体的活跃力量,也是社会群体中宣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精神鼓舞的团队,这个团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园内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初中生非正式群体,本文据其特征提出了“灰色群体”的概念:初中生灰色群体内部形成了金字塔状的结构.上下层成员间形成依附一保护的社会交换关系:而群体内形成了相对于校园主流文化具有内容对立性和形式疏离性的灰色亚文化.在其影响下成员的行为一方面具有破坏性,对校园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自洽性,平行于校园环境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7.
探究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主,以学生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廿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伴随着父母一起流入到其父母务工经商的所在地,大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自我”概念形成过程呈现出特殊性。本文将围绕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分别对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利弊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期最终达致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清晰认识,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政治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这个年龄群体的不同政治属性。同时,具体的政治事业又赋予了儿童不同的政治角色。所以,儿童观也必然会紧随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改变,中国的儿童观经历了儿童本位观、革命儿童观、多元儿童观的嬗变历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儿童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从儿童观这个角度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