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理结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生命之学因蕴含了这种思维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西方式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早期批判,成为女性主义可资借鉴的极具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这也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9):37-43
现代伦理学主张将"仁爱"推至普世众生,把道德关怀延至自然万物,这不仅饱含"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更是基于对自然主体权利的普遍认同与尊重。自然价值观立足自然内在价值的客观自在性,建构了现代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伦理学的理论突破。这种价值观证明自然具有独立于评价主体的客观价值,并重构自然价值及其价值的评判主体,在强化感性直觉及认知整体性的同时,也消弭了"事实"与"价值"的界限。以自然价值观为代表的现代生态伦理学,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理论界限,确认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并确立了理性范式与感性立场相融合的价值评判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对话主义在西方已经大行其道。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时,便会发现,对话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独白,而是意味着以身体为载体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对话。"天人合一"思想与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即为这种对话范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传统护"生"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胜良 《江汉论坛》2005,2(2):62-64
基于古人对世界"生"的本质的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要求顺应天地"生"的意志,维护万物的生成和生长,不阻断自然界"生"之进程.他们认为,不能在万物生、育的春夏季节捕猎动物、砍伐树林,以维护各种生物种群的延续和再生能力.这些思想在宋明理学和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那里得到发展和发挥.维护"生"成为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这种思想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生态伦理中的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考察柏拉图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现代柏拉图哲学思想之考察肇端于先验观念论,后者不可避免地构成了理解柏拉图的基本范式,这些洞见对于帮助我们接近柏拉图的思想世界而言极为关键,但在这种解读中,对理念的重视却模糊了对话的真正主题——伦理问题。可以说,在形而上学的、理论性的、超越的理念论之外,柏拉图还有另外的倾向,即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伦理面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面向本身并非割裂的对立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晚期对话虽然看似是对之前思想的反对与批判,但晚期柏拉图回归前苏格拉底的主题恰恰是将之作为理解理念论的基础。由于这个基础正是在理念论的前提下生发出来的,因而中早期对话与晚期对话互为根据与结果。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祛家化"的伦理形成鲜明对比,一种对"家"的高度肯定的"家本伦理"已成为中国伦理之为中国伦理的应有之义。这种"家本伦理"之于"家"的高度肯定,表现在它把伦理不是视为知识建构,而是视为生命的自然而然的体现,从而使自身趣向伦理的体现论;它使伦理不是基于意识自我,而是基于"身体间性",从而使自身从属于"生命的对话"的伦理;就其方法论而言,中国伦理与其说是逻辑学的,不如说是类推性的,从而使自身以"家族类似"为伦理的不二法门。这种类推性法则的推出,不仅意味着中国伦理与作为知识变种的西方伦理分道扬镳,还使中国伦理与文学艺术会流,被纳入美学的轨道,并使中国伦理以善与美的合一,最终代表了既不同于普遍主义的德性伦理,又有别于相对主义的"角色伦理"的一种人类"第三条道路"的伦理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蒋晓东同志在<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发表了<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回归与创新>一文,阐释了中国马克思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范式是以文本解读为特色的研究范式,是传统文本解读研究范式的一种回归和超越.然而,从中国马克思学的工具正当性与价值正当性来看,中国马克思学是一门学科而非研究范式,它是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此外,从文本解读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中国马克思学所强调的文本解读是传统文本研究范式的超越,但并非是回归.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学本身有着清醒的研究范式自觉意识,主要表现为文本解读、学术对话、现实引导.这三种研究范式是互补整合而非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根本性的学术难题在于:源于西方的市民社会伦理实体理念与中国家国一体的伦理传统在价值理念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是西方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源头性文本,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做当代意识的对勘,就是要从伦理实体所揭示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基础、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入手,对它们的伦理内涵做全方位的比照,以寻求合理的对话通道.而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起点--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的伦理实体的视角出发,在自然血缘与需要体系、人情主义与契约伦理、家国一体与市民社会之间进行伦理对话,能够进一步凸现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伦理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蕴涵,"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和仁爱万物的伦理准则,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非常契合,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自然道德和人伦道德的逻辑统一、重精神体验和具体经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学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方法视角来看,当前中国马克思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本重读"、"学术对话"和"现实反思"三种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对于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着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在中国马克思学领域,这三种研究范式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生发展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