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山东省1997年-2012年统计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绩效的;同时技术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升区域经济绩效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与制造业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以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经济学为基础的集聚经济研究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开始成为这一研究分野的新热点。现有研究大多从产业层面展开,以生产性服务外部化为切入点,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社会分工与提高两种产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但本研究发现,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制造业服务化以及空间协同定位三者联合起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路径,可能是这一研究领域更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完整地梳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并从中探讨加快中国二、三产业融合及协同定位的现实路径,对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制造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陶瓷制造业为例,通过剖解高质量发展价值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传统制造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只有少数陶瓷产区实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耦合和协调共进,而多数陶瓷产区面临发展阻滞、短板凸显问题,根本原因是陶瓷制造业集群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存在欠耦合.未来倚重传统制造业的城市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海西区制造业与服务业存在着融合发展的趋势。促进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互动发展应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为生产性服务性企业创造理想的投资环境;创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行业规范;加速建设各类专业服务中心,完善制造业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制造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种共识.迄今,比较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其外围不同圈层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甚少.文章选择杭州市及其外围的杭州市行政区、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浙江省三个圈层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杭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三个圈层制造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并由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的一种表现。大庆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原生型集群效应尚未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融合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区内尚未形成内部组织网络等问题。应采取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建立一套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力资源丰富,劳动生产率低,服务业比重不高,没有区位优势,利用外商投资相对困难。欠发达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积极探索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外包方式,基于产业动力机制,发挥产业群集成创新潜力。针对产业发展方式创新存在的困难,欠发达地区应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处理好与本区域主导产业的关系,引导园区产业发展,建立区域创新网络,提高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呈现高度"服务化"与"区域协同发展"兴起的双重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产业互动、区域联动和制度协同三维,需经历协同发展引致、产生和升级三阶段演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与制造业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创新与合作效应以及溢出与交易成本效应两个方面,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各地方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差异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从三维度完善区域产业协同框架。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但简单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比重,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目的。通过深入企业集群内部,运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制造企业自营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外化形成的专业服务企业的运行指标进行机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注重系统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外化成立专业的服务企业,且企业应该形成一定的集聚,进行符合集群特点的、较为标准的服务运作;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出发,应当营造有利于专业化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且形成集聚和资源共享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可以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来思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证分析表明,开放经济下,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吸引FDI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过,随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吸引FDI数量的增加,其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能对我国技术进步起到一定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发挥得很不够,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外资机构通过技术控制、品牌控制和市场控制等不少方式来控制我国国内企业和垄断某些重要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产业安全意识,正确处理开放、发展与产业安全之间的关系,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加快完善反垄断法体系,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加强监管力度,协调区域、行业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防止跨国公司垄断.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关联分析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尚未完全形成,目前两者处于互动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主要源于政府政策均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过于分散的服务业资源无法形成有效集聚和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程度较低。要实现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产业合理配置,应进一步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强化政府监管、清除贸易壁垒,激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制造业升级,最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基于广东实践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广东不同类型的城市性质和主导功能,将它们的转型概括为如下四类: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先发工业化城市转型、后发工业化城市转型、生态型城市转型。它们对应的核心目的分别是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临海工业和特色工业、寻找接替产业和潜在增长点。在推进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应重点加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先发工业化城市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FCB行业;后发工业化城市应以配套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注重促进公共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齐头并进发展;生态型城市宜重点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商贸流通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  相似文献   

14.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趋势及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具有融合性、关联性、知识性、创新性的特征.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外包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态势明显;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是: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色产业集群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化人才资源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推动浙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浙江省政协、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树人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担任调研组顾问并亲自指导,原省政协副主席王玉娣同志牵头组织实施,就推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报告指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我省块状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报告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鉴。调研报告认为,块状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建设"六大服务平台",即现代物流平台、公共科技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营销集散平台和人才集聚平台。该调研成果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批示中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省政协和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联合调研组的这份报告,深入阐述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推动我省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做法和经验,很有参考价值。特别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比较符合浙江实际,针对性很强,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可在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参考吸收。"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批示:"这个调研报告选题难,调查实,分析深,建议好,符合浙江实际,切中转型升级主题,确是值得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现特将调研报告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世界产业已经呈现服务化的趋势,高起点发展服务型经济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打破江苏沿海地区的行政壁垒,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抢占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7.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业关联表现形态。对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试图探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作用。研究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多空间尺度运用EG修正指数和DCL指数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益的思路。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存在产业协同集聚现象,但水平仍然较低;(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高于大湾区,其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最高;(3)都市圈尺度下的比较发现,广州和深圳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居于大湾区领先水平;(4)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低于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显示出生产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动导致港澳近年来与珠三角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度不及珠三角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5)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水平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地区尺度下两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对珠三角...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六大趋势。本文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在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构建区域产业网络是工业化中后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都市圈作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自治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9~2020年乌鲁木齐都市圈8市5县为样本,研究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各区域集聚水平差异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疆范围内尚未形成集聚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均值呈现轻微上升态势,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提升缓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最低。基于此,应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紧扣“短板”发展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大力提升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谨防核心城市“塌陷”;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长板”优势,提升其两业协同集聚水平;优先发展与制造业产品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为重点推进兵地深度融合,提升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区域两业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区域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也不相同。区域经济具有开放性、倾斜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区域新型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拓展区域集群经济效应;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用信息化带动区域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及区域制度环境的建设。我国区域经济可划分为能矿资源富集区、成熟区、成长区和贫穷落后区四种类型,针对各个区域的特点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四种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提升模式、信息技术密集模式、信息产业———经济带波及模式和新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的增长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