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运用,其主要内容包括:选拔人民公认的干部,在人民群众中选拔干部,由人民群众来选拔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实行民主决策等。推进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是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根本措施。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制度保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
干部监督工作,是整个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把好选人用人关口,是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颁布实施,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搞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最近,党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了中央对干部选择任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择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和干部监督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央对这项工作多次提出了明确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做好干部工作必须建立选拔任用干部的科学机制和监督管理干部的科学机制。胡锦涛同志在全国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曾庆红同志也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提出,要把对干部选  相似文献   

5.
科学把握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把握上存在着某些抽象、片面、简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因此,科学把握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要按照党的干部路线、用人原则和方针,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地设定具体的用人标准,并正确地坚持和运用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有助于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故此,约请专家就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公推直选等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是选贤任能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队伍的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和所处外部环境等,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给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尤其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级组织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条例》,抓好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8.
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建设,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提高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质量,才能有效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干部.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着力实现"以人选人"向"以制度选人"的根本转变;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考核评价干部;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预测性研究,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巡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断提升选人用人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任建明  王冠 《学术界》2006,27(5):19-26
本文对我国干部选拔任用腐败行为原因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干部选拔任用腐败是各行为方在现行体制规则下的最大化选择。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管干部原则、干部分级管理体制、委任制和酝酿制,酝酿制是其中的核心制度安排。文章中构建了一个成本———收益模型,通过对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及成本收益分析,支持了研究假设。长期来看,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公共人才市场,是消除干部选拔任用腐败的根本对策。而在短期内,大力推行票决制改革是抑制该腐败的一个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党政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干部选拔任用的部门主导权、"一把手"用人权、选任机会和选任渠道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些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受传统用人观的影响;干部人事制度还不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部门化现象,必须树立正确的选任标准和导向,规范初始提名制度,完善选任程序和运行机制,健全政绩考评方法,拓宽选任渠道,强化监督机制与明确选任责任。  相似文献   

12.
罗忠胜 《理论界》2010,(11):6-9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总原则和基本标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探索经历了表述形式上和具体内容上的发展演变过程。几代领导人德才兼备标准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即要求干部德才兼备;而区别就在于"德"与"才"具体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是指党组织或领导干部在确定干部考察对象之前或确定考察对象之时,就某一职位提出最初拟任人选的行为。提名环节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程序.  相似文献   

1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德才兼备"干部标准的逐步明确;党管干部原则的初步确立;提拔选用新干部的迫切需求。通过对其演变过程的深入探析,得出两点启示: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始终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要始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地在打破党委主要职能部门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化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干部选拔任用的部门主导权、"一把手"用人权、选任机会和选任渠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分析与研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并从树立正确选任标准和导向、规范初始提名制度、完善选任程序和运行机制、健全政绩考评方法、拓宽选任渠道、强化监督机制、明确选任责任等方面打破干部选拔任用的部门化。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已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2002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方面也作了明确规定,这必将有效地防止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纪检部门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纪检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处于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地位,其中又以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最为敏感。这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难攻克的难关。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有必要回顾、梳理我们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思考其特点,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一定要严格把关。这为我们加强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1995年,中央制定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朝着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我们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就必须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把好领导干部入口关,努力把选人用人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坚持标准。这是选准人用好人的前提。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党的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确保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贯彻执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干部队伍“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干部年轻化政策已显现出其弊端.文章反思干部年轻化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弊端,分析其与现行宪法、公务员法的抵触之处,进而提出在法律框架下构建合理的干部选拔制度的措施,以期推动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中的教育管理历来是高校发展目标中的重中之重,各类高等院校不再是仅仅比拼教学、科研成果,在高校中培养、选拔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教育管理人才,并把德才兼备的教职工选拔到合适的高校领导岗位上,带领学校各项事业良好有序的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选拔任用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根据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优劣进行分析,从当今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在如何实现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科学化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