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忧生诗学"的核心内容,王国维以"境界"为基点,对其建立在"忧生"与"解脱"基础上的"忧生诗学"之理论内涵、结构肌理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察析。境界有文学作品之境界、创作主体之境界及读者之境界三层含义,其中遥寄了王国维通过提升主体之境界而提升读者之境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用晏同叔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三次之多,由此可研究王国维评论的情感倾向与特征.结合王国维评论的内容,将"昨夜西风"句与《蒹葭》相比较,知其对于"昨夜西风"的理解是"悲壮"而忧愁的;同时,他将此句作为忧生的例子与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可发现王国维钟爱此句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有难以排遣的忧生之思,这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上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王国维评论有偏爱情感丰沛的诗词与忧生的文学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8.
借助美德伦理的基本框架,反观儒家“仁者不忧”命题的内涵,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行为者形象及其道德心理状况。梳理思想史上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非仁者之忧”、“仁者之不忧”、“仁者之忧”的逐层分析,认为仁者不忧是建立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和宏大的生活意义之上,同时,这又不可避免地使仁者面临崇高境界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张力。针对“仁者不忧”及其相关命题的讨论,既可以印证儒学思想所具备的某些美德论特征,又可以为当代美德伦理增添中国传统的阐释资源。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名节自砺 ,以道义相期 ,以开济自任 ,有强烈的经世思想、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如此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 ,他们的忧世意识也特别强烈。即使在一向被视作花间尊前聊佐清欢的工具的“小词”中 ,也充满了文人士大夫浓郁的忧世情怀。具体而言 ,北宋词中“多北风雨雪之感” ,而南宋词中 ,“多黍离麦秀之悲”。  相似文献   

10.
汉代诗歌中忧世之嗟较少,忧生之叹较多。汉代诗歌的忧生之叹,既表现为对有限的生命长度之焦虑,又表现为生命困顿之忧。忧生之叹诗歌的特点,亦能反映出汉代诗歌的大体特征:生命主题作品集中而频繁,体现出发愤而作、宣泄悲愁的创作方向,直面生死,毫不讳言,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既指向于个体人生,又高度概括了无数人千古共有之情。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深沉的忧患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一个指向外部世界,表现为“忧世之思”,一个指向内在生命,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的生成是以时代使命感的自觉为前提的,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虽出身贫寒,晚年却福禄寿三者俱全.其一生尽管平凡,但又有人生坎坷中的忧生痛苦和经世泽民思想带来的忧世苦恼.赵翼懂得化解,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在实际行动中减缓、在"真性情"中消解和在"自得之趣"中超越他的忧生忧世的痛苦.这一价值取向,成就了他性灵派副将和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的美名.  相似文献   

13.
忧生意识与及时行乐是贯穿汉代诗歌的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在这种忧生意识的驱动下,汉代诗歌出现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如果把先秦时期的作品和汉代作品加以比较,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又能够看到二者的差异.<诗经>表现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的作品,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而汉代这类作品的量和质都出现了飞跃.<诗经>到汉诗的这一转变,不是诗歌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社会风气起了决定的作用.因此,对这个时期诗歌所表现的忧生意识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理解钱钟书“忧世伤生”的思想,是正确评价钱钟书作品思想内容的基本前提。忧世伤生是黑暗窳败社会中的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诚然,爱国主义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爱国内容,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爱国者,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饯钟书“忧世伤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何独自的特色呢?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均体现了其悲剧思想对西学、佛学和老庄的熔铸性,开创中国美学研究之先河。王国维悲情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与叔本华悲剧精神的互通;二是认同佛家的涅槃,和叔本华倡导的解脱殊途同归;三是包涵老庄的"无为"、"无我"等传统底蕴。重新认识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和悲情意识的源头,理解王国维对中西印等文化传统的沟通、合流、熔铸,才能理解和把握王国维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创制。  相似文献   

16.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7.
嗜酒、不拘礼法,阮籍这些放达的行为隐藏的是魏晋易代的时代悲患。其《咏怀》诗旨隐避,寄托深远,不仅包含着深刻的现实喻指和心理内涵,更传达出整个人生不幸的悲哀。阮籍的忧生之嗟既是正始之音的主题,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典型心态。  相似文献   

18.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横向比较研究王国维"境界说"和叔本华哲学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境界的内涵及其相关因素的义界.王国维"境界说"是运用叔本华"意志论"中的"人类情感"、"美的理念"、"意志的客观化"对传统艺术加以比较分析.一首诗如能够借自然物中的某个个体,体现意志在自然界中所施予的客体化结果,必定是一首体现"真景物"又同时是"合乎自然"的诗歌,形成的是一种"无我之境".意志客体化的过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重复性过程,体现这一过程的情感便是"真情感",这种拥有"真感情"的诗歌,形成的则是一种"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