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当前学术腐败现象的描述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大学校园在取得了一大批健康学术科研成果的同时 ,相伴而来的学术腐败现象也呈现出不断蔓延之势。浮躁、剽窃、假冒和交易之风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圣洁和声誉 ,特别是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非正当科学行为 ,引起了国内外震惊。文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本位、“成本”低廉、道德失律和机制或缺 ,文章探索性地提出了遏制这一现象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姚永朴两本文字颇有雷同的著作《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其出版相距不过四年,但学术声名却一隐一显。学人多以"体系、结构、组织"之善为由褒奖《文学研究法》,也因此消解了《国文学》的成就。而笔者经过对这两本著作的细读、剖析和比较,反倒以为《文学研究法》"体系"之建构并不成功;相反,《国文学》表面松散的撰述方式却别有内在理路,更能扬永朴之长而避其短。学界忽视两书之内情,径以表面之"体系"、"结构"为衡量,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出西方现代学术体系和学术著述观对中国学术产生的深层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告作者朋友     
<正>本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刊物,一贯坚持"学术,学者之学术;观点,学者之观点"的务本精神,真诚与以学术为事业的朋友结缘,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将秉承"支持真正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学术事业"的理念,以快速和重大力度为您的学术作品出版与传播服务。不求篇篇是精品,唯愿大师在其中。正是以这祥不甘平庸的态度和胸襟,几年来我刊相继发表了许多高境界、高视角和有创新体系的文章,使我刊在学术界的影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性理之学"原本专指宋明理学,但又可理解为以"究天人之际"为目标的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典型形态和最高阶段.文章通过玄学、理学关于性理学说的建构过程,探讨了这两大学术思潮在性理学说方面既传承、又发展的学术理路与思想脉络,并进一步揭示了性理学所体现的中国哲学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5.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及"小说研究"的既定学术存在,"古典红学"不仅是当代红学正本清源的历史依据,也是这门华夏固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乃至返本开新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6.
张申府是中国现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先驱式的政治和学术名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他的前半生积极活跃于学术与政治中,后半生却默默无闻,被历史所淡忘.文章梳理与考察了当前国内外对张申府思想研究的现状,提出梳理和阐释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的研习、宣传与传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研究其提出的"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的"三流合一"中国化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浙东学派是中国最有名的、地域性的学术流派。浙东学术既是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也是中国学术的精髓。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浙东学术这一地域文化在中国学术之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是"全才",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但在新教师的入职资格和在职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往往更关注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之重要性.这四个方面不是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部,但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既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之亟需,又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演进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握这一必然要求,以有效地应对当代中国的现实之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界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和使命。为了避免抽象的泛泛而论,文章将这一问题纳入到现代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演进的内在脉络之中,从学术史和思想史演进的"本体属性"的高度,详细分析了由学术范式的转型和思想视野的解体给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努力清除了阻碍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种种观念的淤积,为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话语体系创新开掘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路径和参照视野。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5):17-24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一直备受学术界推崇。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在殷商史著作基础上推论出的古史方法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学方法;其提出动机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而发,却又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有关注、有拨正,即虽然赞同疑古精神,但对"疑古派"否定一切典籍及传说的做法不赞成,虽然对"疑古派"有成见,但并不参与论战。"二重证据法"并不能完全代表王国维完整的学术旨趣。真正总结王氏一生学术成就与方法的是陈寅恪,他认为王氏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有三: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这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这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可见,王氏的学术范畴早已超出了殷史之限,但无论对哪一种方法的总结都包含了王国维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求新开拓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