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袁刚  戴木茅 《决策探索》2011,(13):72-73
领导干部退出机制,首先是要求其“退权”。此外,官员退出还包括“退利”,如果人从领导岗位换下来了,待遇却依然不变,除了增加财政负担,还将造成社会不公平。我国官员退出机制中的一热一冷两种现象“热”是由问责而带来的引咎辞职,“下课”官员的待遇与复出是讨论的焦点。引咎辞职和免职是一种处理而非处分,所以在我国,  相似文献   

2.
引咎辞职 中国政坛刮起“问责风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 《决策探索》2004,(7):56-58
2004年4月,中国官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多名中高级官员因不同的责任事故相继引咎辞职。“引咎辞职”这一现代管理中的行政机制.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引入到了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这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引咎辞职”就它的本意而言,是高层官员受到了舆论和公众的压力.以致产生道义上的愧疚感,进而辞去重要的职务。据统  相似文献   

3.
史哲 《领导文萃》2009,(1):39-39
这一轮的问责风暴,因为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贵被免职而达到高潮。尽管已有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山西省省长孟学农两个“正部”引咎辞职在前,但吴显贵的书记头衔,依然让其成为本轮问责风暴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4.
据央视报道,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尽管“严重违纪”具体事实有待披露,但常识告诉人们:又一名高官落马了。在新一届党中央多次严词厉句强调反腐的大背景下,“老虎”和“苍蝇”纷纷落马就擒---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省部级高官已超6名。  相似文献   

5.
苏洁 《决策》2009,(4):60-61
对于地方官员,特别是地方高官,借助媒体,在“两会”上“秀”一把,“秀”出地方新气象,“秀”出领导新风采,也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这一段时间,“引咎辞职”似乎成了中国打击腐败、惩治庸才官员的又一有力手段。一时间,各地行政司法机关纷纷出台各种引咎辞职的规定。比如,江苏省镇江市规定,市  相似文献   

7.
宗文 《领导广角》2000,(12):8-10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中国的领导干部与国外同行相比似乎有一个最大的优势,“能上不能下”。“只要不出大的事故,当国家干部肯定是一辈子的差事。”然而今年以来,这件事情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中组部在深圳龙岗等地试行的“处级科级干部引咎辞职和投票表决制度”成了一个信号,中国的干部可能将不再是终身的职业了,在任期内不干出点事业,你的饭碗就端不牢了。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伪大师层出不穷。先后有能治百病的张悟本、能在水下闭气生存的李一道长,最近爆出的则是“大师”王林。与之前“大师”们不同的是,此人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被江西省芦溪警方立案调查后,牵出了刘志军、胡长清、宋晨光等一长串高官,他们都曾奉王林为座上宾。或许就是凭借着这些高官的庇护,王林20多年来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9.
“5-1=0”     
一日,穿行市井,道听途说,偶得一句民谚:“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颇感寓意深远,寓理非凡。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在国人的心目中,当官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最近,以龙永图、李达昌、吴建民等省部级高官陆续淡出政坛,“辞官从教”一事,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的情况下,“辞官从教”无疑开辟了中国高级官员体面淡出政坛的“第三条道路”,预示着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时隽 《领导文萃》2011,(8):70-73
学者当官,是一件相当为难的事情。学者做高官,尤其不易,因为学者当以求真为天职,政客则以演戏作推手。求真与饰伪,本水火难容,可偏要一人而两任,岂不难哉?而学者做教育部长,则难上加难。因为前者入仕尚可“从俗”,洗心革面、按行规做起罢了;可后者就是一个注定“悲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张玮 《决策探索》2004,(3):70-71
子曰:“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由于书读得好或教得好而走上仕途者如过江之鲫。“博士从政”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受得十年寒窗苦,做得人上人”,当官是件很荣耀的事。而最近,以龙永图、李达昌、吴建民等省部级高官陆续淡出政坛担任教职事件为代表,“辞官从教”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评价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辞官从教”无疑开辟了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3,(36):10-10
正如多数腐败高官背后都有“睛妇一样,他们身边还有“一双白手套”在帮助其家人攫取并管理财富。“白手套”通常是巧舌如簧的商人,他们得到的回报是,通过利用与政界要人的关系并获取内部信息来让自己暴富。  相似文献   

14.
“60后”省部级很多人破过“格”专家:总量渐增是正常代际变动,今后还会越来越多4月1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任命苏树林为福建省副省长、代省长,接受黄小晶辞去福建省省长职务。从庞大的石化王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到代省长,苏树林被关注的,不仅有“国企高管从政”现象,49岁成为正部级高官也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例行赴约、各执一词不同.今年四月的环渤海地区高官天津“会盟”。有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新气象。来自冀、鲁、辽、晋、蒙及京津地区的决策者们,虽然带着不同的洽谈项目,却怀着同样的心情。共赴“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座谈会”。融入环渤海,面向全球化,扩大交流,联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艾冰 《领导文萃》2013,(23):71-74
高官落马前在公众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是他们以正面形象示人的“绝版”。此时,有人仍享受着高官显爵带来的威风;有人或已获知“动向”,情绪复杂。最后一次露面,他们多出现在哪些场合?带给人怎样的思考?从“最后一面”到落马,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建立以来,一直都在惩治腐败。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态度坚决,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使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惩。但为什么一些高官还在“前腐后继”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使,思想堕落,道德失衡,监督不力。因此,预防和惩治腐败必加强教育、着眼防范,严肃惩处,  相似文献   

18.
去年8月29日下午,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那场45分钟的即席发言,使得贫民部长张保庆一夜之间成为新闻人物。张副部长之所以“出名”,固然是因为毫不客气地公开点名批评助学不力的八个省市,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教育多年来的积弊与沉疴,以及饱受其苦的社会公众那越来越吝啬的、已经无法再“施舍”给教育界的忍耐力。但是,也就在张副部长“敢言”动天下之后不久,去年10月28日,传出其退出副部长一职的消息;现在,他的最新任命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浸淫中国教育界17年之久的主管官员,在离职之后,有何感言?这位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被业内人士称为“屡有真性情流露”的部级高官,退休之后,还能够回归平民生活吗?  相似文献   

19.
李克军 《决策》2013,(12):88-88
有人说它可以“使官员福利显性化、规范化、制度化”;有人说它是“制度反腐的一柄利剑”;有人主张从县级首先推行。但笔者认为,这项“改革举措”,或许会在遏制省部级高官腐败中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市县两级,特别是在县级,则缺乏针对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汤瑜 《秘书之友》2014,(7):43-45
正"欲见领导,先求秘书。"官场传言足见秘书的地位、作用非同小可,坊间戏称他们为"二号首长"。正因为秘书的特殊身份,在不少人眼中,秘书成为中国公共管理事务中的腐败易发人群。从成克杰案、"河北第一秘"李真案到刘志军案,基本上牵涉腐败案的高官身边都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小人物,但他们又在此类案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就是高官们的秘书。勤勉、低调,是绝大部分高官秘书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他们衣着得体、肥瘦适度,一副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