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字》自1850年发表至今,以其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成为了文坛上永恒的话题。该小说充分诠释了霍桑高超的艺术写作手法——含混性。本文基于燕卜荪《含混七型》的相关知识,从含混的构成、本质以及含混的意图三个方面来分析《红字》中的含混性。从构成来讲,意象象征意义的矛盾性构成了多重选择,导致文本的含混;从本质来讲,含混是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观的体现;从含混的意图来讲,霍桑借含混的写作手法,批判了清教的虚伪,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的同情和关心,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新解读了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贯被看做反面人物的罗杰·齐灵渥斯.通过对这一悲剧性人物双重性格的分析,揭示他身上鲜为人知的优秀品质:尽职尽责的丈夫、忠于职守的医生,同时也是追慕真理的科学家、众人眼里的仁者.在此基础上,指出小说主题的多重性以及霍桑思想的含混性.  相似文献   

4.
《红字》展示了一种矛盾,一种焦虑,一种困惑.霍桑从那最为令人心动的两性相悦这一古老题材入手,极力发掘人的灵魂深处潜藏的“恶”.然而,《红字》对“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这一方面表现出霍桑在尚未完全肯定人的主体价值时的犹豫不决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受旧的道德律熏染的霍桑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某种程度的认同和难以解脱的无奈.这就影响到《红字》主题的飘移不定:它弘扬的到底是一种道德意识还是生命意识?如果说《红字》弘扬的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对窒息人性的新教(加尔文教)的批判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5.
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在美国引起了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本文是系列论文“霍桑及其《红字》”的首篇,对作品的批评史作了一个简略的回顾。作者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批评方法对《红字》进行解读都可产生有意义的释义,这是十分有趣的。《红字》的多解性更增添了这部名著的神秘与魁力。  相似文献   

6.
在1850年《红字》出版后,霍桑成为当时生活在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作者对象征手法的熟练使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大写字母A的多种象征意义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红字》中红字“A”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指出作者通过塑造“小珠儿”的形象,增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爱的绝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针对诸多评论家对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传统的模式性评论,从一个全新的评论视角,挖掘了《红字》中的爱情与希望主题,从而得出结论,《红字》反映的不仅仅是罪孽的代价以及来自上帝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爱情,对和谐的两性关系所充满的希望与寄托。  相似文献   

9.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10.
作为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S.》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为前文本,从海丝特的视角出发,叙述了莎拉——现代版海丝特在当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命运和困境。文章从个人自由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两性关系的角度对《S.》和《红字》进行互文性解读,探讨美国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转化性,揭示两位小说家在宗教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交会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由于作者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创作艺术技巧和写作风格,使《红宇》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和文学巨著。大量的象征写作手法处处可见,运用自如,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因此,小说《红字》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名字隐喻的含混、丝带意象的含混以及森林意象的含混,是霍桑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语言含混的显著特征,三者语言的含混性赋予文本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效揭示了小说“人性善恶结合”的主旨,究其语言含混的根源,来自当时霍桑矛盾的思想、复杂的乡土情结和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被誉为 1 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文主要论述了《红字》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叙述了《红字》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6.
《红字》的多重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红字》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指出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 ,《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红字》表达的深刻含义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诠释《红字》中3个主要的人物,探讨在清教的专制统治下,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以及主人公在此压制下人性的发展,以此揭示作者霍桑本人的内心世界,即内心对爱的欲求以及呼吁人以极大的勇气抛弃虚伪、回归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8.
《红字》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不同的作者对这些象征有不同的解读.其实红字"A"的真正象征意义是女主人公的丰富情感和她心中的爱人.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七角楼》是美国作家霍桑继《红字》之后发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在该作品中,作者将曲折离奇的情节结构与富于象征意味的描写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