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传媒融合的现状及构想——以报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社会信息化背景、城市圈发展背景和媒介生态背景的影响下,武汉城市圈内媒介融合势在必行。由于利益分争和行政干预,目前圈内传媒融合主要呈现出“合纵”与“连横”两种模式,即以“武汉城市圈报业联盟”为代表的“连横”模式,以“武汉城市圈新闻协作机制”为代表的“合纵”模式。但是,这些只是传媒融合的初级阶段,圈内传媒融合的目标是“合纵”与“连横”的和谐统一、一体联动,并以数字和网络为依托,最终打造出一个跨媒体综合平台。  相似文献   

2.
从现实的存在和未来的发展看,武汉城市圈传媒的融合,不仅确定了传媒自身的生态位,“搅动”了媒介市场的“死水”,更重要的是,它对城市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三角经济区各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轴一辐式网络模式”、“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及“发展极”的基本思想,构建了适合长三角经济区3PL发展的基本方式——轴-辐式多极圈层3PL发展方式;建立了物流中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长三角16个城市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发展极和四个发展圈域;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分区域、分层次的3PL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圈范围内的城市圈与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城市圈与城镇体系的现状、各城市圈及城镇体系目前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城市化水平分析的方法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圈、城镇体系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规划,指出了推动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是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华中经济圈在21世纪迅速腾飞的必然选择。华中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推动长江中游华中经济圈内工业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圈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加强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2010—2018年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依赖特征,可将山东省划分为中部以济南为中心的具有单向要素集聚特征的高经济联系度城市圈、东部以青岛为中心的具有双向要素集聚特征的中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和西南部“抱团取暖”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经济联系度城市圈,印证了山东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空间格局的科学性。此外,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全局范围内经济集聚性不显著,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由此提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圈组团发展、三圈联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南“3+5”城市群中有关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3+5”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3+5”城市圈内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显著。基于湖南“3+5”城市圈经济发展差异,提出了促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对武汉市的信赖,也是对武汉市的重托。为了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交付的这项任务,把武汉建成“两型社会”,我们认为:一是要把武汉由火炉城市变为森林城市,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自然环境基础;二是要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期刊传媒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圈内期刊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圈学术信息化水平。圈内期刊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社会信息化背景、城市圈发展背景、国际期刊发展背景、期刊自身的生态图景和资源背景,是武汉城市圈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武汉城市圈道路运输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圈道路运输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成“二主三网”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客运道路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统一的道路货运市场,推进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构建一体化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一体化的管理协作机制,统一区域道路运输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大市场,加强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合作。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5—2009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城市化效率。通过对Malmquist效率指数及其分解,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市的城市化效率处于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技术进步的无效变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整体城市化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运用DEA模型,进行城市化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除少数几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外,其他的城市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改进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的建议: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结构,走科技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巨大张力只能通过更新发展观念,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以消解。制度的规范引导功能决定了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关健在于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凝聚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利益、规范社会行为,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并在一体化进程中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案,落实到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和家庭,为武汉城市圈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武汉城市圈拥有一定地缘优势,旅游资源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发展游憩旅游应该充分挖掘城市圈内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圈,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发展旅游功能无障碍、旅游服务无缝隙的一体化区域;必须形成产品组合和产品特色,打造富有大武汉城市圈特点的旅游品牌,塑造大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武汉城市圈,通过建立超效率DEA模型,对城市圈的9个城市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市的经济效率总体经济发展效率较高,但武汉的经济效率要高于周边的地级市,同时研究也表明,对城市效率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4.
许莉  万春 《调研世界》2020,(5):41-45
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京津冀城市圈13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圈各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对其呈现出的区域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圈不同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逐渐衰减的空间格局;2014-2017年京津冀城市圈不同城市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由不均衡格局逐渐向均衡格局演进。本文研究结果为推进京津冀城市圈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促进中部崛起的城市带动战略——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再次大发展,而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于实施城市带动战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能够成为中部崛起的椎动力量,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对外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新城市·新视点──对于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观点,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复兴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动趋势,认为“一体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宜人化”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潮流,指出构造21世纪新城市的目标体系应定位于“开放城市”、“智能城市”、“山水城市”和“家园城市”等四项主要内容,并相应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新方法与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武汉城市圈丰富的社会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背景下,就业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圈内就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圈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节约资源,进而有助于建设两型社会。在推进社会就业资源共享方面,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可以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制度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是武汉"1+8"城市圈重要改革目标之一,但目前城市圈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镇经济。以规范分析为主导,从农村金融深化的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和企业、非金融中介和教研机构)的角度分析了武汉"1+8"城市圈农村金融的现状,由此提出金融深化的对策,以推动城市圈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完善农村金融辅助体系,加强城市圈不同城市政府部门的协作,并依托产业链使得城乡共享辅助性资源;丰富农村金融服务的品种,开发农民工客户;大力发展新型关系型融资模式,减少信息约束;拓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建设以中心城市作为心的城市圈(群),在城市圈(群)内部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本文认为,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于提高武汉和湖北区域竞争力,实现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城市圈35个县域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经济体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武汉城市圈的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每类县域经济体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最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