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之一."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的矛盾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矛盾.现代性逻辑所蕴含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上存在根本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就必须超越"形而上学的现代性",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的视域中寻求"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矛盾的重新理解和解决.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既可以体现为审美(文学)现代性,也可以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梁启超的思想与文论,启蒙现代性是其主导精神,但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和调适也贯穿其始终.这使他既不同于恪守艺术自律性的王国维,又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强调文学的政治工具作用,而无视审美与艺术特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为中国现代性生成期代表人物的梁启超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性"知识型是作为与"他者化"的"现代性"知识型相对抗的一个元话语系统出现的,它的目的是取消现代性当中所标榜的以时间线性为模型所造成的差异,摆脱中国的"他者性"因子,在"中华圈"这个共时性的空间中重新复兴中华话语.一方面,"中华性"论者们用话语权力分析来解构中国的"现代性"传统;另一方面,其反对者又在运用这个方法解构"中华性"的命题.话语权力方法的娴熟运用将"现代性"的思考诉诸于东西方话语权力的差异,使得对于"中华性"的思考具有了当下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片面地以阶级论待鲁迅,就会视鲁迅的观念为非"人性".实际上,鲁迅的作品是真实人性的张扬,真情实感的流露,具体人性的再现.鲁迅散文中也闪显着"人"和"人性化"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光辉,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思想意识、心灵感悟,宣泄了内心的情感,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手机大众传播特性的突显.手机人性化的传播方式,深得中国人的偏爱,并且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参与了现代性的建构.社会现代性出现了新的向度,亦即与传统中国社会颇多相似的现代性受到重视.手机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正是应了这种趋势,并且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9,(4):89-94
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已为众多思想家批判反思。其中,马克思与吉登斯的理论观点极具代表性。虽然马克思未直接使用"现代性"这一词汇,但他对资本运作逻辑的揭露和颠覆中,蕴含着对现代性的透彻分析及批判。受马克思的影响,吉登斯始终在"资本主义"历史语境下致力于批判和重建现代性,这是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一种微妙的"继承"。两者关于批判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探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维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局限于现代小说这类文体上,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在文体方面存在的多样性的特点。中国现代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在很早就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予以关注的,特别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曾经系统地从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做了分析和总结。在当代学者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这一点几乎无人提及。这既不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也不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