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从容 《职业》2011,(13):65-65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应立法限制企业员工随意跳槽,以便企业在培养新员工所花费的时间、代价方面得到更好的法律保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职场跳槽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法则。如今,职场竞争日益激烈,跳槽成为职场人频频触及的问题,也成为职场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员工跳槽,  相似文献   

2.
应对企业职工队伍新变化,成立机构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我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职工队伍的结构也有所变化.一方面,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独生子女群体进入职场;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新的精神特质.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开放形成的观念碰撞、快速发展产生的适应压力、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真空等都会对企业职工的心理和诉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0年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震惊全国,让社会开始反思企业对员工的责任;2011年初爆出的苏州联建科技公司员工"苹果中毒"事件,让劳资关系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显得异常紧张,将企业推向了尴尬的风口浪尖.这两起事件看似是单独的个体,其实背后隐藏着同样的原因:无视职工队伍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涤新 《职业》2001,(3):38
在辽宁某乡镇皮革服装加工厂,先后有12名从事皮毛粘接工作的工人在工作了3个月至一年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双腿麻木现象,有的完全瘫软,双手握不住东西,甚至不能拿勺、扣扣儿。经检查是使用的鱼皮胶中的正己烷引起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浙江某市的运动器具厂,8名从事球胆缠纱工作的女工也出现上述症状,病因是她们浸泡棉纱的胶糊是用含正己烷的汽油配制的。类似的中毒病症还在江苏、河北、河南、吉林、广东等地的印刷、制鞋、干洗、橡胶加工、电器制造等行业不断发生。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急性农药中毒病人约5~7万人,病死率近20%,…  相似文献   

4.
刘新新 《职业》2014,(13):76-78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上市以来,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渠道引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对这些新招聘来的员工的成长培育,切实实现新员工从校园人向公司人的转变,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于公司发展和人才储备均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公司管理层曾明确指出"培养大批优秀年轻人才是关系公司事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加强新员工的管理是从源头上夯实公司人才基础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政治最大的区别是,直到100年前,中国人总是在考虑"天下"。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不会以"国"的概念考虑问题,觉得国家就是天下,中国人不习惯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或者我们跟周边的国家是否会有矛盾冲突。可是西方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政治最大的目的就是法家所说的"富国强兵"。西方人考虑的是"国家"的概念,怎么为国家服务。这种想法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国家"与"天下"的差异是中西方最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高峰 《职业》2014,(28):41-41
"招工难",员工欢喜企业愁很多人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终结,觉得企业发展的远大前程被"招工难"蒙上了阴影。有的企业HR指责新生代年轻人:"还没来上班呢,就考虑工作强度、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活配套设置等,稍不满意,就拂袖而去。"进而斥责年轻人的期待"不合实际地偏高"。劳动者"很挑剔",仿佛成为了企业"招工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李黄珍  赵岳  慕容 《职业》2014,(13):22-28
幸福是一种人人追求的美好生存境界,也是身处职场中大家向往的工作状态。每当提起"幸福"的工作,很多人便会联想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团队氛围、人性的企业文化、理想的薪酬待遇……当今社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制胜的先机,而人才的去留恰恰决定了企业能否打造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一个能让员工甘愿为其付出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8.
启明 《女性天地》2011,(12):55-55
在美国,很多公司都鼓励员工午后打个盹;在日本,午睡盛行已久;而在西班牙,商店从下午2点半开始关门,直到下午5点才开门营业,因为西班牙人要参加"全民午睡运动"。  相似文献   

9.
章立早 《职业》2011,(19):31-31
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向全体员工宣布了一条纪律:"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但是,他没有解释为什么。此后真的没人违反他的这条"禁令"。三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员工。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总经理再次将上述"禁令"予以重申。这时,只听一个新来的年轻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总经理听到后并没有因这位新人的不礼貌而恼怒,  相似文献   

10.
樊雅蕙 《职业》2014,(13):36-36
在一个企业,有时候工资不高,但"软福利"好,也能留住员工;反之,收入很高,但"软福利"差,员工也不得不逃跑。 王颖毕业之后,进入一家新开的游戏公司当策划。小公司节奏快,工作强度大,王颖每天没日没夜地加班,整个人都憔悴不少。每次见面时,我都心疼地对她说:"要不换个大点的公司吧,规章制度健全,不会无限度地要求无偿加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拿得比猫少,你这是何苦?"可是,王颖却只对我笑一笑,依然在这家小公司卖命工作。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2,(2):14
在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培训教室里,一堂主题为"职业形象的服饰衣着技巧"的礼仪培训课程正在火热进行,来自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正在向爱仕达的员工传授如何塑造颇具个性又大方得体职业形象的技巧。看着台下聚精会神倾听的员工们,总能让人联想起培训教室墙上那幅《校企合作培训剪影》。像这样的社会培训班,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已经算不清一年要开办多少了!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13,(6):8-9
作为一家有着四十余年历史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地铁)非常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牢牢把握规划、培养、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采用"导师制""订单式"培养、技师研修、首席技师工作室、"特需专家"聘任、技能人才业绩评价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基本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公司现有员工21706人,其中生产操作人员16769人、高级技师21人、技师200人、高级工2212人、中级工4770人、初级工5440人。整体布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未来几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对技能人才的新增需求近2.5万人,而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刘一晓  丁雪峰  冯文娟 《职业》2011,(13):32-33
员工的利益就是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动力就是企业的动力员工的成长就是企业的成长对员工需求的投资就是泰德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投资——泰德煤网董事长李洪国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德)是一个为理想而存在的企业,所有认同泰德文化、心态乐观、富有激情、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员工被视为泰德最大的财富。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如此评价泰德:"中国企业‘泰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内外兼修对内,泰德为员工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能力提升平台:开设网络学校、建立"数字图书馆"、建立员工职业发展多个通道;  相似文献   

14.
年轻“精英”何以加入奥姆教──对日本“奥姆事件”的观察与思考陈映芳比毒气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问题1995年3月20日发生于日本东京地铁的导致5000多人中毒、14人死亡的"沙林事件",曾因其性质的恶劣而震惊了日本和世界各国。一年多来,对奥姆一案的...  相似文献   

15.
《职业》2013,(8):11-11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是海尔的人才观。通过多种渠道的员工培训模式创新,海尔集团搭建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及市场链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及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高乃明 《职业》2012,(16):45-46
作为企业家的你,是否正面临着招工难,或是员工的消极怠工,抑或其他各种各样大量的家族和民营企业中的用工问题?企业家能否通过一种方式,解决"劳资对立"?被誉为"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大师和思想教父"的慧聪网董事局主席郭凡生先生,以他多年来的经济学与体制政策研究成果,为广大企业家指引一条激励员工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武淑芹 《职业》2011,(19):67-67
一、知识型员工的涵义和特征1.知识型员工的涵义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最早由彼得·德鲁克提出,实际上是将企业的经理及中层管理者视为知识型员工。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型员工的范畴在不断扩展,本文所指的知识型员工是"那些在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企业管理、法律、  相似文献   

18.
周大勇 《职业》2014,(32):29-29
本文结合笔者学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教室车间化、学生员工化、实训产品化"的转变,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13,(19):7-7
2013年5月22日,新希望集团实现了最高层的更迭换代。董事长刘永好卸任,他的女儿刘畅接掌这家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新希望集团。1996年,16岁的刘畅远赴美国求学;2002年,获得MBA学位后归国,当时刘永好把她"隐藏"保护起来,她以假名字进入父亲的公司。在进入新希望后的将近10年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员工李天媚就是刘永好的女儿。  相似文献   

20.
豪宅逼人     
孙建军 《安家》2014,(6):6-6
豪宅在中国一度是"祸害"和"挥霍"的代名词,后来成为"狼狗"、"菲佣"和"黄金马桶"的延伸画面。但对大多数野心勃勃的开发商而言,豪宅产品就像刚刚开挖不久的金矿,如果挖掘失控,就会变成带来灾难的潘多拉盒子。七十年前,纹身还是个悲怆的字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