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佛教与儒学,构成西夏文化的两大支柱。而佛教对西夏党项人的影响较之儒学则更为源远流长。史载早在内徙西北以前,党项人就与吐着上层发生过密切的佛教来往。藏传佛教就早已在党项人心中埋下了种子。内迁西北以后,党项复州政权长期沦为中原王朝的著属臣邦,中原儒学对党项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党项所居地区及其周围当时已成为佛利密布、佛事兴盛的宗教圣地。此时,党项人接受着儒学和怫学两系文明的双重渗透。西夏建国历一百九十余年,传十主,作为西夏统治思想支柱之一的儒学常常受到挑战,西夏上层也曾有人试图动摇儒学在…  相似文献   

2.
西夏党项羌族政权儒佛并尊,通过官僚体制、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和途径积极地融入儒家文化和思想观念,是其重儒崇儒的鲜明特点。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西夏儒学代表着我国历史上党项羌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只是蕃表儒里的西夏党项羌族在蕃汉文化逐渐地密切融合中,其儒学发展水平还远滞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儒学,儒学文化精神未遑能够走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狄百瑞等人提出的儒学文化是工业东亚兴起的主要文化动力的理论,具有文化悖论的思想矛盾。儒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二律背反关系。一方面,儒学以其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入世意识、家国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张力作用;另一方面,儒学又以其缺乏乃至拒斥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和经济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严重的阻力作用。因此,若以儒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文化动因立论,就有可能使中国现代化重新陷入二律背反的中西体用之争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4.
西夏儒学是西夏史中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作者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就西夏儒学兴盛的原因、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特点、历史作用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节庆的儒学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节庆在其臻至完善的历程之中,受到儒学的渗透、影响.形成儒学化的倾向。表现为,传统节庆文化之中,团圆渗透孝道,祝福氯氟仁爱,欢庆饱蕴乐观,对称孕含中和。  相似文献   

6.
论西夏人的尚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项是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于1038年至1227年间以银川为中心建立了雄强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家形成过程中以及西夏立国期间,西夏人剽悍粗犷、尚武善战的民族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后来,随着统治阶级的腐化,经济生活的农业化,尤其是儒学与佛教思想的输入,尚武精神逐渐弱化,最终亡于蒙古。  相似文献   

7.
公元5世纪,儒学最初传入日本。儒学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很深远的。(1)儒学对日本的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儒学思想成为日本制定各种法律和法令的思想依据;(3)儒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4)儒学思想影响甚至反映在日本最初的历史文献之中;(5)儒学思想还影响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6)儒学思想也影响日本伦理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元代西夏遗民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形成差别,其社会阶层主要由官吏、民户、屯田户、军户、驱口、僧祗户等组成。西夏遗民入仕主要任武职和地方官,其中世代为宦的现象比较突出。军户在元代军户中所占数量极小,民户、屯田户、僧祗户都承担国家赋税,在社会地位上等同于民户;西夏遗民的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种族融合反而不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元代西夏遗民在不同的地区与当地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之中,其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婚姻血统及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丧失了其本民族的特征,从而完全融合到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全汉赋》中以乐器名篇的汉乐器赋,发现汉代器乐文化植根于儒学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乐器赋内容中乐器材料的选用和制作要求,折射着儒家的人才思想;乐器演奏的兼备和协调的审美观来源于儒家的“大一统”和礼治的政治思想;器乐的社会效用则是儒家的礼乐制度和诗教思想在音乐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地,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界对西夏遗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迁徙与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方面。笔者以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氏家族成员在蒙元时期所任官职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展现其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历史贡献和遗民心理等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我国早期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最初信奉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他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认为儒家和佛教在本质上都是为解决人世问所面对的困惑和苦难,在生命的终极关怀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援佛人儒”是可能的,是行得通的。梁漱溟是徘徊在“佛”“儒”之间的智者,他的文化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和色彩,但归根结底,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主体仍是儒家的。本文试图对粱漱溟的文化思想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主要包括其人其思想,而侧重点则在于他对“儒”“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儒学很早以前开始传入朝鲜,并对其发生深刻的影响。儒学对朝鲜社会的影响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儒学的《五经》对朝鲜的影响;(2)儒学思想对朝鲜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3)儒学思想对朝鲜伦理道思想的影响;(4)儒学思想对朝鲜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5)儒学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儒学宗教复位论调的高度上扬,一方面是精神文化需要生成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廓清儒学本质,明确儒学的发展样态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位置;在科学辩证地对待儒学的基础上,推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成就,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5.
儒学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并且,它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国,与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东方儒教文化圈”,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中、朝、日儒学思想有不少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1)社会政治思想基本相同;(2)制定典章制度和法令的依据相同;(3)教育制度和内容相同;朝鲜和日本依照儒学思想,建立了儒学教育制度;朝鲜和日本以汉文字为参照系各自创制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朝鲜和日本各自发展了本国文化艺术。其不同点表现在:(1)儒学的作用不同;(2)宇宙观有所不同;(3)伦理思想不同;(4)文化教育思想同中有异;科举制的有无不同,私学的有无不同。  相似文献   

16.
西夏是公元1038年建立起的王国。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西夏军事的强盛,而西夏的军事体育在西夏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夏的军事体育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很强,在战斗中发挥出特殊的作用。西夏军事体育是促进西夏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夏的农业、畜牧业、多种军事器械制造业、冶炼业的发达,使西夏军事力量和国力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西夏人广泛学习各族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体育之中,使之不断发展。在西夏历史上,科技成就亦促进了西夏军事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文化思想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儒学为主体,同时杂糅一切对其体系有利的诸子百家思想及西方近代文化而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义理为主、经世致用为辅;以儒学为主、诸子百家为辅;以宋学为主、汉学为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西方近代文化为辅。  相似文献   

18.
《平乐府学记》是一篇为庆祝元末广西平乐府儒学重修落成而撰写的纪念性碑文。文中记载了两位西夏遗裔的若干事迹:一位是主持重修儒学的拓拔元善;一位是主持广西军政的也儿吉尼。这对于考察西夏拓跋氏的下落问题和补正名臣也儿吉尼的履历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姜海军 《南都学坛》2012,32(6):32-36
元代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以漠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大一统帝国。为了巩固大一统帝国,蒙元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主动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推行汉化政策,由此赢得了中原地区民众对其政权的文化认同。蒙元政权对儒学非常重视,在金、辽、西夏汉化的基础上,主要推行南宋地区所流行的程朱理学,而摒弃辽、西夏、金所推崇的章句注疏之学。蒙元政权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借助金朝儒士大夫向以元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地区传播,最终确立了理学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元朝的官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汉代儒学的历史发展和原始神巫文化的作用,结合武帝信神求仙的心理愿望,探讨了谶纬之学对《郊祀歌》的影响。作者认为,汉中叶的主流学术在从黄老过渡到儒家的过程中,一些被抑黜到民间的诸子理论和巫术神怪文化就附会进主流文化,再加上儒学的经化本身就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这就造成了谶纬化儒学。武帝从生命的觉醒退回到神学的蒙昧,从追求人生的永恒到求仙的疯狂,存在着复杂的文化因素。这些都综合性地影响到受武帝御命而制的《郊祀歌》十九章之中,从而在较为典型的祀神歌和歌记天命祥瑞的咏物诗中,以人生情绪冲淡了宗教情绪,以自祀自娱替代了祀神娱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