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洪迈的《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它对于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元明清戏曲及文言志怪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明显地受到《夷坚志》的影响,它对《夷坚志》在模仿中有变异,在继承中有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小说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题材的借用与开拓,思想内容的创新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插入诗词是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受到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其诗化特征因素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相互交织,产生了特殊的诗化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诗歌也是蒲松龄个人情感的寄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艺术价值,对探讨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构思周登扬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产生之前,我国小说已有长久的历史,不仅出现过唐人传奇那样成熟的文言小说,话本、拟话本白话小说也早过了花红时节,结出了一批丰硕的果实。如果说汉魏六朝的笔记小说构思还很简单的话,...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锋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争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多方借鉴,词语、句式乃至有关情境常从古代典籍文献如《四书》、《五经》、《左传》、《楚辞》、《战国策》乃至历代正史、笔记小说中汲取营养,转益多师,为我所用,这正是《聊斋志异》有别于历代文言小说的显著艺术特征。《太平广记》是宋人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内容丰富,受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写作方法的蒲松龄的青睐势所必然。《聊斋志异》有关本事与《太平广记》的渊源关系,前人多有论述,这里不再加探讨;词语借鉴、情境借鉴以及注释校勘与《太平广记》的关系则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显然受楚骚传统的熏陶.具体到作品本身,狐仙是一个重要的扭结点.蒲松龄努力打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写作中的释放模式和放纵模式,独出机杼地创造了狐仙的文人意象模式.  相似文献   

7.
清初,在我国文言小说的发展一度沉寂的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异峰突起,把文言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空前且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被视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聊斋志异》一书从形式体制的丰富多样来看,可算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所有形式。《聊斋志异》的问世使文言短篇小说重现光辉,并且成为一部经久流传的不朽巨著。《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它广泛揭露了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在于它艺术上的成就。不论是从它包罗万象的形式体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来看,还是从它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兼收并蓄的语言体系来看,《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魅力都足以让它流传不朽,也值得后世人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8.
如果从语体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小说基本上可以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20世纪的小说史著,多半依循鲁迅的观点,将唐代文言小说作为古代“有意为小说”的证明,而将宋元话本视作古代白话小说的开端。就语体特征而言,唐代文言小说明显地继承了前代史传文学以及杂传、志怪、笔记的影响,而宋元话本则体现出一种与唐代文言小说完全不同的文体风貌。如果将宋元话本直接衔接于唐代文言小说,其间艺术轨迹的无法接榫乃至错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20世纪小说史研究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在近十年间,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取得…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选择看蒲松龄的小说与俚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而《聊斋志异》却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科场偃蹇失意,沉沦下僚,虽为正统文人,但并不排斥白话口语创作,现存俚曲十四首,语言俚俗易懂,迎合下层民众审美趣味。作为他心灵寄托的《聊斋志异》采用的仍为文言。文言一直是作为官方正统文体存在的,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口语白话通俗易懂,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之间,是俗文化的象征。蒲松龄的创作文白皆有,则代表的是其两种不同境界:文言意味着虚幻的理想,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末清初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后的高峰期。《聊斋志异》以其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之大为增色。这部杰作问世,固然有其现实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同时,岁月悠久、异彩纷呈的小说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六朝志怪小说的作用是突出的。所以,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一从一定角度看,《聊斋志异》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蒲松龄在书成之后回顾写作过程说:“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占有资料相当丰备,站到了该研究的学术前沿;擅民间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长,从细处着手,连类比附,使《聊斋》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该书与密教相关的问题可以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之前,海外主要是对《聊斋志异》进行翻译和介绍,未展开学术方面的研究。20世纪以来,海外对《聊斋志异》主要进行了文献考证、思想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聊斋志异》的海外研究,弥补了国内研究文献的不足,深化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比较,拓展了研究路径和视角。比较而言,《聊斋志异》海外研究的文学性、艺术性、表象性研究数量较少,有的存在以偏概全、以虚代实等弊端。  相似文献   

13.
人鬼爱情模式是《聊斋志异》中最常见的叙事模式。从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的角度分析可知《聊斋志异》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阻挠模式"。叙事模式的研究为文学作品的评定提供了新的准绳,经典之作永远是那些继承并能够超越叙事模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胭脂》是公案小说中的佼佼者,行文涉及到众多法律问题。作为文学作品,其对司法特权问题、管辖权问题、刑讯逼供问题、刑事判决附带民事判决问题等刑事诉讼制度的描述,与清朝法律制度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5.
关于聊斋俚曲究竟是戏曲还是说唱的文体问题,历来学者意见都不统一.在充分考察聊斋俚曲本身的演出方式、话语运用、回目设置、音乐曲调以及时人对之的称呼的基础上,认定聊斋俚曲的文体为说唱体.只有明确了聊斋俚曲的文体,才能更进一步把握其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评书《聊斋》历来由说书艺人在书场演出,从1909到1932年,张智兰、庄耀亭、尹箴明等报人以评书形式、用北京方言演述《聊斋》故事,23年的时间内,在北京的报纸上连载了300多段,是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聊斋》白话传播活动,也是《聊斋》传播形式的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海燕 《东方论坛》2010,(5):47-51,77
与之前的志怪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对异类形象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偏向:异类仙化倾向。这种异类仙化倾向源自《聊斋志异》对民间传统中狐仙观念与唐以来文学中仙妓合流意识的继承,更出自蒲松龄对异类观念的创新与道德理想的寄托。蒲松龄对聊斋中关的异类女性的褒美乃至“仙化”,是其理想人性追求及浪漫诗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代表作《化身博士》描写了一个人格分裂的博士的故事,背后隐藏的缘由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现代人了解人格的构成和特性,帮助现代人培养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的正直男性神形象与中国文学中既具神秘色彩又融入伦理文化的侠意象十分契合;而神与理想文士的叠化,又使神富有知性的光芒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蒲松龄在神的故事中寄托了他的济世怀抱和诗意的人生情趣,同时,正直男性神形象又与书中美丽深情、精灵绝慧的狐子鬼女形象形成一种和谐的审美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